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坚持读写了,所以成长没有持续,没有连接起来。这很符合我的认知模式,我想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但大部分时间都中途放弃了。然后又渴望成长,然后又重新拣起,一直断断续续。
曾经某个时间段,我以为我会一直坚持读书与写作,因为我体验到了读书的美好,体验到了写作的美妙。又了这些体验后,而让我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深度,可以说我是从中体验到了乐趣的人。按道理说,我不会这么容易放弃。
不读书不写作时内心的声音是:不想,太累了啥都不想做,还是刷手机舒服,不想内耗,顺从自己的内心吧,读了书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放弃也没事。这就是我本来的认知模式,当你不想做一件事,内心会找各种理由来说服你,我想我是缺乏勇气了。
从8月1号开始,我有两天没有写,不是我没有时间写,而且我不想写。我的思想很苍白,我的内心没有力量感,支撑不了我的写作。写作的3天也是一些无病呻吟,没有任何营养,甚至我都不记得我写了什么,很杂乱,很无章,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
但是写要比不写要好,在这期间我还加入了21天《奶蜜盐》共读指导师21天的活动,也许是看了晓霞院长的讲座,也许是听了张老师的直播,也许是看到教育行走里余热分享不断。我看到了他们生命舒展的状态,我看到他们生命蓬勃发展的势头,而影响了我,给了我力量,让我当下就开始思考。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文字,从写到此刻让我觉得时间没有那么漫长。而平时,我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怎么还没有凑够500字,凑够500字我就不写了,而今天我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全部都是有感而发,而且这种感觉非常丝滑。
我并不认为我就写得有多么好了,当我把自己内心的声音写出来,就是一次突破自我的过程。就想我这几天跑步,昨天晚上下楼跑步,然后又没跑,今天早上一鼓作气跑5公里,每一次跑步就是挑战人性的过程,因为很久没跑,不想跑的念头要大于想跑的念头。而前面有一段时间,我跑习惯了,觉得不跑就舒服。这就是坚持和不坚持产生的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想法又产生了不一样的行动,不一样的行动,又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又决定了下一次是否行动。
正如张老师所说,美好的话要多说,要重复说,这些都是你的信念,每天要为具体的目标而奋斗,每天要为具体的生活而工作,而这些小目标又促成大目标,成就和美好就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写出来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是我思维的过程,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此刻我是活在当下的,活在现场感里,我思故我在。
愿你我重复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