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一篇旧作

上海之惑

       三月中旬带着俄罗斯的银行客户去上海进行技术交流,同去的还有三位同事,其中只有自己的徒弟去年去过上海,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到中国,并且第一站就是上海。

       出发前,看到上海的天气预报一整周都是雨。但除了到达的那天,其它时间都是多云天气,甚至有一天阳光还露了脸,气温在10-15度的样子。这对于从阴冷的莫斯科过来的客人,那真是老天帮忙、温暖滋润。

     雨后的上海一路清新,仿佛间江南的记忆又涌上来。

      从小到大,去上海的次数是数不清的,最早的记忆是在上海姑妈家吃上海巧克力太多后的呕吐,但这也没能阻止我童年时继续对上海的甜食的渴望。对上海的记忆可以分为2003年前和2003年后。98年离开广州去加国时,印象中上海就一直是一个国营商店、国企充斥的城市。2003年到北京定居后,印象中是2005年出差去了上海,挑选了离南京路很近的酒店,因为那里是我记忆中上海的繁华,那一次因为工作原因又去了浦东(第一次去是1996年),陆家嘴的变化和沿江的高楼让我震惊了,干净规整的街道相比花样年华的浦西,似乎更符合理工科的线条。从那以后,一直都在频繁地出差上海,城隍庙、南京路是不再去的了,慢慢地也不去淮海路淘货了,并且随着工作的繁忙,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高桥和浦东陆家嘴的酒店之间切换,除了变着法子的各种吃,似乎已经找不到在上海的那种可以弥漫在空中的情愫;黄浦江两岸的明亮的大楼也只能折射出物欲横流、觥筹交错。到了2010 年世博会那年,自己在上海出差有小半年,紧张的工作和晚上的电话会议,让自己成了在五星级酒店中的一个旋转的陀螺。香格里拉的早餐到最后只想去取一碗豆浆、一根油条。那段时间就是希望能尽快结束手头的事情,然后回北京踏踏实实地吃妈妈做的饭。

       2011年换了职务,去上海的时间少了,但即便去了,也是工作、聚餐和会会老友,不会多留意周遭的事物,也没有逛街的劲头。上海就是一个工作环节而已。

     但这一趟魔都之行,却让自己滋生出不同的体验。从莫斯科出发前,同事带着一连串的关于上海的问题,首先是选酒店,我推荐了浦东的,但同事说能不能选一个靠近南京西路和外滩的,因为旅行网站说那里最popular,我一下意识到作为一个游客和作为一个常客或当地人看一个城市是有着不同视角的。然后我就上TripAdvisor 和LonelyPlanet去看对上海的推荐。第一次用英文来认识上海的街道、交通、餐饮、景点、购物等,而且旅行者上传的图片很多是我从未见到过的,也不知道是在哪里,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去体验一座城市,其实何尝不是自己去外面旅行时同样的心态。

       自己已经熟视无睹的事物,在他人眼里都可能是一种惊奇。当自己的心态不再是看到上海仅是一座商业城市时,那么当踏进城隍庙时,就不会觉得那是一个聒噪的集市,其中的每一处中国元素甚至是拥挤的南翔小笼都让自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而对于同行的客人,他们手中的相机、驻足与发问则写满了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好奇。无论是幽静的茶室、喧嚣的中餐、火锅、罗斯福公馆的西餐、俯瞰浦江的酒吧,以及南京路上的各色店铺,让这些客人们无论是相片还是行李都是满载而归。短短的五天时间,甚至自己都想跟着去买丝巾和茶叶这类“老土”之物。

      回来后同事分发着Moon Cake(苏式月饼)并津津乐道上海之行,说以后还会去中国旅行。看着他们的兴奋之情,忽然念想起上海这座城,念想起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的一切一切的老物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爱柯Echo 上海,是一座充满底蕴又永远年轻的城市。它的变化与不变,使得它对于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年龄阶层的人...
    爱柯Echo阅读 9,032评论 29 103
  • 来上海生活两年多了,上海大大小小的景点去了不少,有被坑得流血的,也有惊叹不已的,这个城市太大,包罗万象,但此...
    兔兔马阅读 7,061评论 3 37
  • 一年一叹——在上海,三年 -张不断 2013年8月初-9月中旬 题记:岁月悄然流逝,飞翔似乎只是一瞬间,落地才知那...
    张不断的日志阅读 3,582评论 0 0
  •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人口最多,经济中心。她既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又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
    潘东升阅读 10,479评论 18 221
  • 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的传奇城市,它本身是一座移民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其独特的条件,吸引各方,从一个海隅之乡发...
    李多余阅读 4,204评论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