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思语(2025-207)

当你打开招聘网站,随便找个岗位,是不是总能看到“年龄要求35岁以下”?甚至有的企业更直接,HR筛简历时,35岁以上的直接pass!这就像一道无形的年龄红线,把中年职场人拦在门外。为啥企业如此“歧视”35岁?

前年曾有人大代表提案建议政府通过立法或补助的方式给予他们就业的机会。应当说,类似提案确实反映了当下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立法或补助也许是比较有效的接近办法,可真正引人深思的不是问题或措施,而是为何现在大部分企业不需要专业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多样的劳动力呢?只有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看清35后为何不是人力资源而是人力成本。随笔只能点到为止,我从亚当斯密《国富论》例子说起。

分工会在社会产生普遍富裕是斯密学说的核心思想。他举了一个制针厂的案例,制针一共有18道工序,如果采用专业分工的方式让工人合作生产,每人每天可以制造出四千八百枚针,而如果由一位工人独立完成,一天所生产的针不会超过20枚。亚当斯密将财富的秘密引入到制造业及劳动分工领域,体现熟练工人和知识积累的价值。

但如果沿着这条路推导下去有会出现啥情况呢?斯密发现技术进步会带来规模递增,规模递增又会引发市场集中,这就与他的自由竞争理论相背离,也就有后来他转而对道德情操的深度思考。经济学家马歇尔概括了斯密的这一困惑,人们称之为马歇尔悖论。

大家是否从这个发现分工程度及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所要求的资格逐渐产生影响没有?如果你单独一制作枚针,不仅需要掌握每道工艺的技能,还需要具备手工操作过程不可避免的处理意外的经验,当把过程分解成小段工艺,效率提高的同时,加上技能的简单化伴随的意外出错率就少了,个体工作经验的价值是不是同时下降了?

那么再看看,现在生产工艺已经自动化标准化,故障也因为数据化而自动分析出结果及改进建议,那么,工作经验的价值是不是就再次贬值呢?35后的劳动力肯定对薪资要求更高,仅就这点企业就有动机把35后的人排斥劳动力市场外面。所以,当下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就是伪命题,表面是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者意愿的错位,本质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劳动力结构的严重失衡。

假如同意上面的分析,如果你已经35后了,是不是就有危机感呢?我以为这就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反噬作用,科学技术与道德无关,有关的只是我们如何利用与控制科学技术在文明进程的节奏与范围,就如谁说的给理想一点时间,没有必要一味追求高效发展而把许许多多的工作机会交给冷冰冰的机器、交给大数据按照计算逻辑推算出来的无限讨好人性欲望的决策。

每个人都会逐渐老去,当一个社会大部分35后面临失业危机时,35前的人也好不了几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