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校里要接触很多学科——包括自己感兴趣的,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不喜欢的学科学得吃力还考不好,很让人头疼。
那该怎么办呢?
我想拿自己和数学给大家举个例子。
一
我从小就感受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其他同学的差异。我的反应比其他人要慢。
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科。我的语文和英语很好,但数学就是学不通透。
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紧张与担忧。我怕在我做出答案前其他同学已说出答案,怕老师点到我的名字而我还没有解完题目甚至没有读懂题目。
我无法安下心来去单纯地解答。
我很羡慕那些做数学作业很快的同学。
我很羡慕那些有着“拿到题就做”的本能的同学。
我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些笨拙,我会在课上边听讲边尽量记下全面而工整的笔记,把例题一一抄下。
课上没整理完的,课后我会再誊抄全面。
我会把课本上的每一句话都看一遍,生怕漏了什么而造成思维上的漏洞。课本上的定理证明我也会看一遍,实际上看后也不一定真的完全理解了,反正让我默写下来我是不行的。
这之后我再去做作业,集中练习题目。
做作业时,第一题很重要,过程格式要标准。我每想写下一个式子前,就去看一眼答案——嗯,没错,是这样。于是边看着答案边写完了题目。然后继续做题。
整理加上理解和做题,我比别人进度要慢。实际上别人课后也会整理,但有的人课堂效率高,有的人课下只需简单回顾。
看着别人合上了数学习题册,我就暗自着急。我也想做快一点,好去做别的作业。于是一些我觉得我会了的步骤和简单的算术我就直接看一眼答案,照着答案写上了。
我觉得,课本我看这么仔细,定理证明也看过了,笔记也做过了,作业也做了。成绩不会差。事实上,我考不出来好成绩。而且我也没有花更多时间去练习更多的题目。
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我只要把课本和例题搞好就没有问题了,但其实我忽略了很多东西。
数学的思维、解题的手感。
很多东西是在亲手去做后才学得会灵活变通的。
我习惯看着答案写作业,认为一遍过效率会很高。其实,错误才会令人印象深刻。
我喜欢集中练习,课下做一次作业,就把那些题目、题型都搞会了。实际上,集中练习只是形成短期记忆,要及时回顾、间隔练习,才能形成长期记忆。
不吃力的学习是无效的。我以为我在数学上很刻苦,实际上是一种偷懒。
但是,我对数学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这是真的。所以我的懒也是自然而然的。
而人对数学的热爱也是自然而然的。
二
我上初中那会儿,西安交大少年班招生。
当时我的总成绩还不错,于是也跟着大佬们一起参加了校外的一个尖子生竞赛培训班。
从小在数学上不太灵光的我挤在很多人的教室里,看前面的数学辅导老师把白板写得满满当当。身边的同学专注地听讲,手下跟着飞速动笔。
而大多时间,我在皱着眉头发懵。
对自身的怀疑一直笼罩着课堂上的我,导致我没法集中注意力去跟课——我也跟不上。
眼前小小的“抽屉原理”四个字开始模糊,坐在后排的我开始犯困。
坐在前排的大佬们已经抬起头,做完了老师给的题目。
大佬们课下讨论题目时,神采奕奕,仿佛在讨论天下之大趣事。我和一些凑在边上的小伙伴也希望能加入,可是听不懂,也不敢张嘴。
一天,我厚着脸皮、壮着胆子去问一个大佬问题(我很怕他心觉我怎么连这么基础的东西都不懂)。他解答得很耐心——虽然难免有些思维跳跃,让我不能听得很懂。但某一个点打通以后,我终于理解了,那种畅快,难以言说。
培训班一整个上午可能没有课间休息。大量的竞赛相关知识一块一块地被输出给我们。再加上我对数学匮乏兴趣,那些复杂的计算更是让我恶心。
我退出了。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领域。
后悔没有继续坚持尝试吗?不后悔。我不能强求自己没有弱项。
三
后来上高中时,我对物理产生了一些兴趣,于是又跟着参与了外地的竞赛培训。
最后去山大参加了奥林匹克竞赛考试,意外取得了省三(其实也是碰了运气)。但高考物理,我却也是学得很吃力。就像我的数学。
但在参加物理竞赛培训时,看着老师把那么长、那么长的题干捋完,列出几个式子,最后解出来答案,还是很神奇的。
坐在大佬之间,也有种说不出的感受。
起码那种学科氛围我算小小地见识过了。
当时一道大题40分,大概长这样——
四
上了大学,我还是得继续和数学这门大学科做朋友。
高数、线代、概率论。
大一下学期的高数期末考试,我考了个狼狈不堪。
我真的不甘心,为什么?怎么我就不会做?怎么我就考不好?
于是大一的暑假,我从网上找来了高数下册的基础网课,从头看了个遍。
网课自然是请名师讲的,一些自己平时没注意的地方老师可能就在课中点出来了(学校上课时老师也会讲,但可能自己忽略了。个人听网课时是更专注的,所以一些关键点不会被忽略),仿佛点通了一些堵住的筋脉。
有一个能点通自己的老师很重要,会省去自己绞尽脑汁寻求和总结规律耗费的精力和时间。
同时,我还为每一章做了细致的思维导图——起码知识点和其间的逻辑要捋清楚。
之后,我做了学校去年和前年的期末真题(是的,当时期末考前我由于一些事情占去了精力,只是复习了基础知识,连真题卷子都没做)。我发现,做完一卷再去做一卷,顺手多了,错误率骤减。
好像——真的没有那么难。
而且,真题会告诉你考试的题型,有太多题目是相似的,把握题型规律,也会帮助考试一切顺利。
当我专门抽出时间,用主动的态度去把它从头学一遍时,我发现,我不擅长的科目,其实是可以学得不错的。
其实,学校里的这些课程还是面向大多数同学的,还没到硬要比拼天赋的地步。
五
遇到不擅长的科目怎么办?
你愿不愿意主动去寻找资源然后从头把它学一遍?学好了,兴趣可能自然也就来了。
成就感这种东西,我不用说,大家自己也感受得到。
我现在去做线代的题目,还是会头疼。我会感叹,我讨厌数学。
相比其他我感兴趣的学科,我是真讨厌数学。
因为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那些公式、定理,离我的生活太远。于是我甚至觉得它包含的东西有些无厘头。
可是……它确实很美妙啊。
如果它是一个少年,那么他睿智、沉稳、干净,犹如山间的清风,还夹杂着松香。他好像有无限的能力。他仿佛有一种神性。
我从小接触的数学,都是在课堂和课本上。小学时的《奥数大王》读物,我也没太大兴趣。
你发现了吗?
我读过课本和教辅,但没读过数学相关的原始经典名著。
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功底、没有辨别能力,没有感受到它真正的魅力。
其实,这挺可惜的。
数学可以带人探寻世界未知的美好,但好像只有少部分人真正到达了那里。
我们脚下有蔓延万里的铁轨,头顶有不时划过的飞机,这都离不开数学。
而我们正在学习的,就是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了这样的东西。它积淀了那么久,有难度也是理所应当的。
六
我曾将一切归咎于我的天赋,其实,应该归咎的是态度——在面对某个学科时,那种不够诚恳和谦卑的态度。
大学大部分学科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学习。自己经由老师、书籍的指引,找到一条自己能够理解的路径,循着自己的兴趣(应该有的),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向上攀爬。
但单就我个人感觉,很多课程内容我都是囫囵而过的。好像刚入了门,有了其简单的框架,会了一些简单应用,就迎来考试了。考完呢,就丢掉。
我真正学到的,是我愿意去主动思考的东西。
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慢慢提起对一些不擅长的科目的兴趣。
相信它——它也是积淀了很久的,它其实是很美的。
但如果你实在觉得困难、不感兴趣,也不必强求自己一切皆感兴趣、一切皆可擅长。
世界很大,知识很多。一生,择你钟爱,去见识它更多的美,足矣。
而对于其他连带着要学习的科目,也要抱以一种谦逊、诚恳的态度去学习和理解,因为科目之间很多东西是贯通的。
当然,如果你要应付考试,一些应试的方法技巧,也是应该掌握的。这点我不避讳。我受过不够应试的苦头(笑)。
如果你热爱它,但你没有天赋,那也很好,你愿意花费心力去学习它,你就有资格去和“天才”争取关于它的更多资源。
如果你确实不喜欢它,最起码该达到考试要求的水平。你不能否认,成绩确实很重要。很多评比,成绩占很大的比重。
不得不感叹前人们构建起的各个学科的宏大框架。能学习这些伟大的东西,何尝不是一种美事呢?
但一些答案——或许只有亲身到达某个地方的人才能解答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谦同学。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