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在左,金山在右,等号中间是福建

把山水变成资产,最难的不是定价,而是让定价逻辑被所有人相信。8月20日的会议室里,周祖翼把一张长长的资产负债表推到众人面前,左侧写着“青山”,右侧写着“金山”,中间没有修辞,只有一条等号。他说,福建用了七年证明:只要等号成立,治理就不再是支出,而是投资;生态也不再是背景,而是主角。

南平杉林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转换。过去,村民把林子看成“会呼吸的仓库”,砍一棵卖一棵;如今,林子被编上资产代码,固碳量、保水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全部写进银行风控模型。村集体第一次用林权抵押拿到低息贷款,把贷款又投进林下黄精、花卉和研学营地。三年后,杉木还在,村集体账户里却多了一笔持续分红的现金流。人们忽然发现,原来“守绿”比“卖绿”更赚钱。

同样的账本出现在金溪河岸。曾经黑臭的河道花了七年还清旧债,水质升到Ⅲ类。地价随之抬升,文旅消费沿河而生,政府没有用补贴去拉客,而是用一条可以骑行的绿道把人流自然引进来。傍晚六点,水面上映出两岸灯光,也映出当年治理投入的利息——不是金融利息,而是城市对生活品质的投票。

霞浦的海更直接。每只牡蛎壳里藏着一张芯片,记录它每天过滤多少水、固定多少碳,数据上传到交易所,便成了一枚可交易的蓝碳凭证。养殖户第一次感到,海里的收成不只是蚝肉,还有海水透明度的价格。当芯片闪烁,他们开始自觉减少饵料、清理海漂垃圾——不是出于道德,而是出于最朴素的利益计算:污染等于折价。

周祖翼在会议最后说,福建的试验田已经长出第一批作物:林票、水券、蓝碳、绿电,它们像不同面额的货币,在市场上自由兑换,却共享同一套底层信用——绿水青山的真实存在。只要这套信用不破,资产负债表就会继续扩张,把更多山、更多水、更多人的生活卷进来。那时,人们再谈起美丽中国,将不再是形容词,而是一组可以复利增长的资产;不是愿景,而是每天都在更新的收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