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深刻理解并牢记:当我们在说有效(或无效)时,指的是咨询效果的评估内容。教科书(2012年版,三级,第171页)上说:“咨询效果的评估内容应围绕咨询目标展开,只有实现咨询目标,才是咨询效果的直接体现。”作出这种“有效”的评估,基于特定的时间点、内容和维度——不但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这当然与普通大众说的“有效”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是两码事。(2)谈谈您对这句话的认识:没人在乎你活得累不累,但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做的对不对!心理咨询无效不丢人,可做错了尤其是做了不该做的,所面对的就不是丢人而是风险了。
坚持写了三个月,每天都是绞尽脑汁,不知多少脑细胞牺牲掉了,每天都是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拼凑出一篇不像文的文,可仍有很多好友给予鼓励和支持,还有很多同学朋友给我“糖”吃,让我觉得不坚持都不好意思。即便每天码字很艰难,也苦于不知道怎么表达内心的想法,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尤其有的朋友说,我的文章读起来特顺口,我的信心更足了。
都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果真如此,连续三个月的训练,回头看看已经写了10w+。我曾经开玩笑说,自从把脑子里的水慢慢往外挤,三个月都瘦了三斤。中间一度有放弃的想法,但我知道,放弃太容易,只需要一个决定,坚持却很难,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此时,单人的意志力可以发生作用,但发生更大作用的是群体一起搀扶着向前走。
虽然写作任务不强求,仍有十多位朋友一起坚持着,当然这里面有本身就喜欢每日写作的同学。但大多数和我一样,想通过视角训练营,看看自己是否能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在离训练营结束还有几天的日子里,我可以骄傲地说,我能!
在参加文章视角训练营之前,我参加了李老师的初级精神分析班、初级研修班、中级研修班、职业心理咨询师实操班和心理咨询师案例班。这些都是系统的长期培训,本以为基础尚可,通过训练,才发现了自己基础的薄弱,老师提到的好多知识点居然都不知道。
每次看到学生一脸懵圈的表情,老师眉头开始紧皱,我一直怀疑老师眉头的那个川字是让学生们给气的。我和同学私底下笑说,跟老师要学费去,因为我们已经连本带息把老师教的都还给老师了。不知道老师听到了会不会拿着教鞭追赶我们,反正扔粉笔头的力度是不行的(其实老师上课时顶多就是皱眉,其他都是我自己演绎)。
不管知识留下多少,但让我能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觉察”,这就足够了。自此我开始有了一点点自知之明。
扯了那么多,好像离今天的话题有点远。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很多东西可能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不要紧,时间会将它们内化到我原有的知识网络中。
有效比正确更重要,这是咨询师秉持十大理念之六,乍听好像觉得只要能有效果可以不顾及是否正确。这就有点断章取义的感觉,或者说李老师也是为了取宠才如此哗众。上课时,李老师多次强调,任何时候,正确是大前提,在正确的基础上,才追求有效。
正确是什么,是按照科学规范先进行诊断后进行咨询。就如一个医生先诊断病人是感冒再给开出感冒药的方子。如果没有诊断直接开药,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可是,许多人在做心理咨询时恰恰忘了这一点,做完之后还说效果挺好。
曾有一次和一位初入行的同行聊起,Ta眉飞色舞跟我说Ta做的案例,当我问咨询目标是什么的时候,Ta蒙了,再问怎么评估的,更是说不出来。这不是心理咨询,只是一次咨询而已。
有效是什么,是通过症状找到适合求助者成长的方式。治疗方法有很多,咨询师需要做的是根据对求助者个人情况的了解做出最适合其成长的方法,并和求助者一起努力完成,直至对方自我功能慢慢强大起来。
春天时曾经咨询过一个初二的小姑娘,面临更换任课老师和将要会考的压力,她的成绩有所下降,内心很焦虑。其实李老师曾经讲过如何处理这样的案例,就是使用了有效与正确的策略。
先诊断小姑娘处于正常不健康状态,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范畴,接下来做的就是追根溯源。从学习成绩回到学习过程,从学习过程回到学习状态,从学习状态回到学习兴趣,从学习兴趣回到师生关系。通过层层剖析,回到了关系,这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层面,出了咨询室之后求助者找到了改变的方向。
换个方法是否可行?可行。哪个更有效?不知道。彼时彼刻已过去,不能重复,即便两个人有同样的症状表现,也是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的两个人,且咨询师的状态也是在发生着变化,不能刻舟求剑。咨询师也是在不断实践中慢慢摸索到了有效的方法,而且同样的方法,其他咨询师使用,可能并没有效,这与咨询师本身的特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正确不一定有效,但有效一定是正确的,作为咨询师,我必须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