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选一还是比较着写,审题与示范

 班级将举行有关学习的班会,选出了以下三句名言作为班级的标语:三国政治家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清代散文家刘开的“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诸葛亮、欧阳修和刘开的三句名言,你对哪句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牙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方法

一、3句名言你对哪句感触最深审题立意策略(3 点核心)

明确选择优先级:三句名言是“并列供选” 而非 “比较论证”,核心任务是深入阐释所选名言,未选的可略提但无需对比优劣。

关联落点要精准:从所选名言中提炼“关键词逻辑”(如欧阳修句的 “读书 — 立学 — 立身” 递进关系),用具体场景(如课堂求知、生涯规划)让道理落地。

结构聚焦不旁逸:开头用“名言引入 + 选择理由(简提共性,突出个性)”,主体全程围绕所选名言展开,结尾回扣名言并延伸至青年实践。

二、开头扣题示范(以欧阳修名言为例)

“诸葛亮论‘学与志’如舟帆相济,刘开谈‘学与问’似薪火相传,而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箴言,更像为青年量身定制的成长坐标系 —— 它以读书为起点,以立学为阶梯,最终指向立身的高远,恰如树木从深根到繁枝的生长逻辑,步步可感,层层可循。今天,我想以这棵‘成长之树’为喻,与同学们聊聊读书、立学与立身的关联。”

三、结尾扣题示范

“回望这三句名言,‘志’是方向,‘问’是方法,而欧阳修的‘读书立学以立身’,恰是将方向与方法融入日常的路径。当我们在晨读时积累字句,是为根须汲取养分;当我们在课堂上研磨思考,是让树干向上生长;当我们以所学应对挑战,便是枝叶舒展的模样。愿我们都能以读书为基、以立学为要,最终长成可堪立身的栋梁 —— 这便是千年之前欧阳修的叮咛,也是今日我们该有的应答。”

(1)选择诸葛亮的名言,要围绕“学”“才”志”的关系谈,“学”是“才”的基础和保障,“才”是“学”的目标和结果;“志”是“学”的引导和支撑,“学”也成就和提升“志”。可全面谈,也可侧重其中一方面谈“学与才”或“学与志”的关系。(2)选择欧阳修的名言,要围绕“立身”“立学”“读书”的关系来谈,“立学”是“立身”的保障,“立身”是“立学”的追求;“读书”是“立学”的基础,“立学”是“读书”的结果。可全面谈,也可侧重其中一方面谈“立身与立学”或“立学与读书”的关系。(3)选择刘开的名言,要围绕“学”“疑”“问”“识”的关系来谈,可以谈把握“学”致“疑”、“疑”须“问”“问”广“识”的学习规律,也可重点谈“学”与“问”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刘开“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勤学以思疑 善问以广识》

学如夯土筑基,疑似凿石见玉;问若架桥通壑,方得识之广漠

学为疑之始,如春泉浸土方见泉眼(学习是质疑的源头,像泉水浸润土地才显现泉眼)

问为识之途,似轻舟渡川可达彼岸(发问是广识的路径,像小船渡江河能抵达对岸)

学问相生发,若双翼振空方越千山(学与问相互促进,像双翼振动长空能飞越千山)(以学为基,以疑为底,以问为梁,共建广识的锦绣楼阁。)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诸葛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以志为灯 以学成才》  

志如航船之舵,引向学之路;学若沧海之帆,载广才之舟

志为学之引,似北斗指航向学方有定向(志向是学习的指引,像北斗星指引方向,学习才有确定目标)

学为才之基,如垒土筑台广才方得根基(学习是广才的基础,像堆积泥土筑高台,增长才干才有根基)

志学相济济,若舵帆共舞终抵才之彼岸(志向与学习相互助益,像船舵与船帆共同运作,最终抵达才干的彼岸)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为壤 学为干 立身如茂树》

读书如沃壤育根,立学似坚干撑躯,立身若繁枝展华

读书为立学之本,如沃土滋根方得养分(读书是立学的根本,像肥沃土壤滋养树根获取养分)

立学为立身之基,似劲干承枝方稳躯干(立学是立身的基础,像强健树干承接枝丫稳固身躯)

立身因学养而茂,若繁枝著花方显风华(立身因学识修养而丰茂,像繁茂枝丫开花展现风华)

一、3人选1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审题立意策略

明确选择性质:此次作文是从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中选一个感触最深的来写,属于“必选择” 类型。题干未要求对三人进行比较,所以无需论证所选人物比其他两人强在哪里,重点在于深度阐释所选人物事迹蕴含的精神价值。

挖掘人物内涵:

若选齐桓公,可从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体现出的宽容豁达、以大局为重,以及善于用人成就霸业等角度立意。

选管仲,可围绕他虽曾与齐桓公为敌,但凭借卓越才能助其成就霸业,突出才能重要性、懂得把握机遇、能为国家施展抱负等方面。

选鲍叔牙,可从他能知人善任,举荐管仲且甘居其下,展现出的无私胸怀、顾全大局、珍视人才等方向挖掘。

结合现实拓展:在论述过程中,要结合当下社会背景、青年成长、国家发展等实际情况,将历史人物的精神与现实关联起来,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齐国式答卷中我们看到的是今日中国式答卷】

齐桓公,代表了当下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者,2020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和春秋时期的齐国一般,忧患重重,但我们看到了抗击疫情中,我们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这中间有齐桓公搬到智慧决断,有面对他国以怨报德的隐忍,因为我们的心中装着世界,在中华民族决胜小康,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我们需要齐桓公时代顶层设计者。

管仲,代表了当下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想想华为的崛起,靠的是什么,想想,我们科学防控疫情,靠的是什么?是无数的科学家,大国工匠,如经国治世的管仲一般,有能力,有技术的他们构成了我们国家的“硬核”基础。

鲍叔牙,代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智者文化,千百年来,伯乐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伯乐出现,不拘一格举荐人才,他们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民族的发展与崛起,今天中国,之所以最快速度遏制疫情发展,最彻底的实现全面脱贫,是制度的优势,更是文化的支撑,鲍叔牙式的人物之所以让我们感触最深,就是因为他们有智慧,有境界,这是文化的美丽。

齐国式答卷中我们看到的是今日中国式答卷,从历史中发现时代的影子,感触历史的兴盛,也是对当下的思考,2020高考作文不是“穿越”,而是让考生透过历史,思考当下,在历史 审视中展现纵横思辨,鉴照历史,是为了准确把握今天,创造更好的明天。

二、开头扣题示范(以齐桓公为例)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共同演绎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管仲之才,助齐国富国强兵;鲍叔牙之贤,成就管鲍之交的千古美谈。然而,最令我触动的却是齐桓公。当他面对曾险些要了自己性命的管仲,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而是选择放下私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管仲,委以重任。这份宽容、这份以国家大业为重的格局,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三、结尾扣题示范

齐桓公的故事虽已尘封于历史,但他展现出的宽容、识才、善用等品质,永远不会过时。在当今时代,无论是个人在竞争中寻求合作,还是国家在发展中广纳人才,齐桓公的智慧都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以齐桓公为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胸怀宽广,广纳贤才,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这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也是我们从这段故事中汲取的无尽力量。

【总】判断作文题是否需要比较着写,关键在于题目要求。当题目出现“更” 字,如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能引领时代发展?”,这就明确要求在论述过程中,将三个人放在一起进行多维度比较。你需要分析每个人的特点,像齐桓公的用人智慧、管仲的治国才能、鲍叔牙的识人之明,然后通过对比突出你所选人物在引领时代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阐述为何他比另外两人更胜一筹。

若是题目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则属于侧重聚焦一个来写的类型。此类题目重点在于深入挖掘所选人物的精神内涵。例如选齐桓公,可紧扣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这一事迹,从宽容豁达、以大局为重等角度展开论述,通过列举齐桓公在其他决策中展现类似品质的事例,或引用相关名言警句来强化观点,无需将他与管仲、鲍叔牙进行对比。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让无数人远离饥饿;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为山区女孩教育奉献一切;顾诵芬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的建立。这三位楷模,你更敬佩谁?” 这里 “更敬佩谁” 就要求比较。你得剖析袁隆平解决粮食问题的伟大,张桂梅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意义,顾诵芬对国家航空事业的推动作用,在比较中凸显你最敬佩之人的非凡之处。

但如果题目是“袁隆平、张桂梅、顾诵芬三位楷模的事迹令人动容,你对哪位的精神感悟最深?”,那就聚焦一位。若选袁隆平,围绕他对农业科研的执着、为实现 “禾下乘凉梦” 的不懈努力等方面深入阐述,通过讲述他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故事,展现其精神价值,无需涉及与其他两人的对比。

《以书为根以学为干立青春之身》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班会选出的三句名言中,诸葛亮论学志如舟帆,刘开谈学问似薪火,而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的箴言,恰如为青春成长绘制的年轮图谱 —— 读书是深扎土壤的根须,立学是向上生长的主干,立身是终将舒展的枝叶。这层层递进的成长逻辑,最让我感触深刻。

读书是立学的初源,如清泉浸润方得璞玉。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正是强调读书对认知的启蒙作用。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才得以贯通礼乐仁义;宋濂冒雪求书,终成一代文宗。对我们而言,早读时吟诵的诗文、课桌上摊开的典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的磨刀石。当我们在《乡土中国》里读懂社会结构,在《昆虫记》中窥见生命智慧,便是在为立学积累最初的养分 —— 就像幼苗必须先扎深根系,才能期待后续的拔节生长。

立学是立身的根基,似梁柱撑屋方得稳固。读书积累的碎片知识,需通过立学系统化、结构化。王阳明“格竹致知” 的探索,正是将书本所得转化为思辨能力的过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经历,既博览群书又深耕钻研,才奠定了航天事业的学识根基。我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实验室里的验证、错题本上的反思,都是立学的具体实践 —— 把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思维网络,让感性的认知升华为理性的判断,这正是立学赋予我们的成长力量。

立身是读书与立学的终向,若繁枝展叶方见风华。当读书的厚度转化为立学的深度,终将生长出足以支撑人生的精神枝干。张桂梅校长在山区办学,既源于她在书中汲取的教育理想,更得益于常年实践中沉淀的育人智慧;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既是书本知识的应用,更是将学识转化为报国行动的典范。对我们而言,立身不必等到功成名就—— 课堂上清晰表达观点是立身,生活中坚守原则底线是立身,这些都是读书与立学在日常中的自然流露。

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刘开言 “非问无以广识”,而欧阳修的智慧正在于点明:所有成长的起点,都藏在翻页的声响里;所有理想的实现,都始于书桌前的专注。同学们,愿我们以课本为土壤,以思考为雨露,让读书的根须扎得更深,让立学的主干长得更直,最终长成能经风雨、可担重任的青春之树。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以慧眼识珠,以公心济世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在读书会上,当我重读齐桓称霸的这段历史,心中最触动的不是成就霸业的桓公,也不是辅佐强国的管仲,而是那位甘居人后、以慧眼识珠的鲍叔牙。司马迁曾言:“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份 “知人” 背后,是超越私利的公心,是成就时代的格局,值得我们深思。

鲍叔的可贵,首先在于他穿透表象的识人慧眼。当管仲还是阶下囚时,世人只见其“射钩之仇” 的旧怨,鲍叔却看透他 “匡扶天下” 的才略;当众人计较于私怨亲疏时,鲍叔却清醒认知:齐国要称霸,非管仲不可。这种 “见人所未见” 的洞察力,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相传鲍叔与管仲经商时,管仲多分财利,旁人皆笑管仲贪,鲍叔却知他家中有老母需赡养;管仲三次为官三次被逐,旁人皆叹其无能,鲍叔却懂他志在经天纬地、不屑小吏之职。真正的识人,从来不是看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是观其志、察其心、知其能 —— 这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智慧。当下科研领域,正是因为有前辈学者看穿年轻人 “异想天开” 背后的创新潜力,才让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涌现新突破;教育界,正是因为有老师发现 “问题学生” 背后的独特天赋,才让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的可能。

更令人动容的,是鲍叔“让贤为公” 的胸襟。当齐桓公欲拜他为相时,他毅然举荐管仲,坦言 “臣之能不及管仲”;当管仲身居高位时,他甘居其下,毫无怨言。这种 “不妒贤、不争功” 的气度,跳出了 “你上我下” 的零和思维,成就了 “你强我荣” 的共赢格局。古往今来,多少人才因 “同行相轻” 而埋没,多少事业因 “争名夺利” 而停滞。反观鲍叔,他心中的标尺从不是 “个人得失”,而是 “齐国兴衰”;他追求的从来不是 “一己之位”,而是 “天下之治”。这种格局,在今天依然闪耀。“两弹一星” 元勋郭永怀,主动将关键岗位让给更年轻的科研人员,说 “我铺路,你们往前冲”;抗疫期间,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力荐年轻医生担纲重症救治,说 “年轻人要敢扛事”。他们与鲍叔一样,都明白:真正的伟大,不是站在顶峰独享荣光,而是托举起更多人,让时代的山峰更高。

同学们,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如何被看见、被任用,往往取决于鲍叔这样的 “摆渡人”。没有鲍叔的举荐,管仲或许终老于囚牢;没有鲍叔的退让,齐桓霸业或许只是空谈。当下的我们,或许成不了改变时代的管仲,也未必能成为统领全局的桓公,但我们可以做生活中的 “鲍叔”:见同学有特长,真诚喝彩而非嫉妒;遇团队有分工,主动补位而非抢功;看时代有需求,甘当基石而非争艳。

古人云:“成人之美,功在千秋。” 鲍叔的智慧,在于他懂得:成就他人,便是成就时代;放下私利,方能托起公义。愿我们都能修一双识人的慧眼,养一颗让贤的公心,在时代的浪潮中,做那个默默摆渡、托举未来的 “鲍叔”。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