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少说,直接上干货。
45、《六神磊磊读唐诗》 王晓磊 著
在微信公众号泛滥成灾的当下,能够从千千万万个公众号中脱颖而出无疑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而六神磊磊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看了他的“六神磊磊读金庸”,我这个迷了金庸20多年的铁粉也不禁拍案叫绝,从未见过有人能将金庸小说解构得如此入木三分、精彩纷呈,假借小说细节针砭时弊而又不着痕迹,可以说,在各类公众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战国时代,六神磊磊称得上是自媒体写作的才华担当。
“六神磊磊读金庸”火了后,“六神磊磊读唐诗”又应运而生,而后者的难度远胜前者,毕竟这年头,对古诗感兴趣的读者并不多。可是,六神君偏不信这个邪,他相信“唐诗,乃是一种错过它的遗憾指数极高的东西……你和唐诗的距离,真的只隔一道矮矮的墙而已”,而他,愿意做一个翻墙的人,帮读者翻过唐诗那道墙,去折出几枝带露的花来。看过这本书的读者,的确可以领略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大好春光。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讲,也许让国人看再多的政治读物,也及不上这本《六神磊磊读唐诗》,因为它能让一个中国人从唐诗之美中真正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仅此一点,六神君功德无量!
46、《深喉》 张欣 著
2004年的春天,纯文学杂志《收获》在广州街头卖断了货。原因很简单,《收获》一月号用82页的篇幅,刊登了作家张欣的长篇小说《深喉》。这部小说以重大新闻事件为背景切入,很快在传媒圈以及更广大的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关注。十几年后看这部小说,很容易勾起过来人对当年广州报业曾经有过的峥嵘岁月的回忆。
应该说,这部创作于2003年的小说,笔锋还是比较尖锐的,其内容涉及媒体竞争中的勾心斗角、司法腐败下的冤假错案、官场职场里的争权夺利,但是,尽管官场、职场、商场都有涉及,却感觉作者都写得不够深入,人物有些脸谱化,案件的抽丝剥茧方面略显儿戏,导致前面铺垫了千山万水,最终还是没有等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高潮。至于没有将大反派作为一个终极悬念好好的布局,而是让其轻易现形,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当然,仅凭真实反映了当年广州报业竞争情况这一点来看,该书的价值便不容忽视。
47、《给青年编剧的信》 宋方金 著
如果说创作一部影视作品的三要素是剧本、导演和演员。那么在我看来,剧本是其中最重要的,没有剧本,一切无从谈起(当然王家卫是个特例)。本书作者宋方金是一位资深编剧,见识了太多的圈中乱象,胸中块垒,郁郁难平,于是有了这本揭示故事行业的书。作者以33封书信的形式,谈及了一个青年编剧可能面临的行业规则、权利之争、市场压力和创作困境等。他结合自身经历和大量生动的内幕故事,给出了一份关于这门手艺、这个行业最深情坦诚的答卷:诚恳生活,大胆写作。归根结底,我们都是故事的手艺人。喜欢书中的一段话,这里抄录如下:
故事大于一切,它不光大于演员,大于导演,它也大于编剧,大于作家。我们并不能发明故事,我们只能发现故事,它先于存在而存在。故事既然比我们导演、演员、编剧都大,由此可证,故事也肯定大于投资人。除非他不是人。
当下影视行业最核心的问题是:投资人认为他可以用资本或概念操纵故事,并操纵我们这些故事工作者。对不起,这是不可以的。故事是人类记忆最后的堡垒,是人类想象最前沿的阵地。即使影视行业失守,我们故事行业会严防死守。
48、《大书特书》 (美)乔·昆南 著
这是一本专业书评人所写的关于书和爱书人的书,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那就是:尖酸,刻薄,辛辣,幽默。从书中摘录几段文字,大家就可以感受到它的风格:
①我还小的时候,美国体育记者们都在模仿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结果,当他自杀的消息从爱达荷州的凯彻姆传出来之后,全国各地的体育记者都松了一口气,他终于死了。
②说真的,我之所以写书评的原因之一就是我能有机会时不时看些蠢到无可救药的书,还能得到报酬。
很难为这本书归类,它显然不是小说,但作为随笔,十几万字的篇幅又未免太长了,而且书中又穿插了大量类似于自传一样的成长经历,感觉作者就是打着读书的幌子,整了本《我的读书生涯》的私货,顺便罗列出上百本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书名,让读者叹服:这家伙读了这么多书!老实说,这种投机取巧的事情我也想做一做。
从一个内行的角度来看,其实本书的干货并不多,如果浓缩成一篇5000字左右的读书随笔应该会很不错,不过这种傻事,书评人乔·昆南先生显然是不会做的。
49、《30天写小说》 (美)克里斯·巴蒂 著
对于有志于写小说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一本可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教材。30天写一部小说,听起来像玩笑,但却是一项开展了十余年的活动。在全世界先后有近30万人参加,很多人借此契机写出了自己的作品,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这本书就是自1999年以来美国每年一度的“全国小说写作月”活动倡导者的经验总结,还穿插了活动参与者的现身说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写小说没有一般人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写作其实是人人可为的。确立了5万字的标准,确定了最后的写作期限,只要坚持不懈地写下去,人物会浮现眼前,情节会逐渐展开,想说的话、想写的事会争先恐后地涌向笔端。这本书鼓励我们,30天写小说不但值得尝试,而且可以做到。当然,这需要种种准备,包括物质上、心理上、工作条件和写作环境等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写作者的决心和毅力。是的,30天写小说,你值得一试。Just do it!
50、《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村上春树 著
本书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讲述了他是如何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如果说,促使村上春树写下第一部小说还带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那么面对出道以来从未停止过的批评和争议,用30多年锲而不舍的写作去坚持,则证明了一位优秀作家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运气和天赋那么简单。对于有志于成为作家的文学青年来说,村上春树在书中提出的关于“规律性、修改、持久力”的三点忠告无疑是金玉良言。
①写长篇小说时,村上春树规定自己每天写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写完十页后,即使心里再想继续写,也照样打住;反过来,即便提不起劲儿写,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因为在他看来,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写得顺手时趁势拼命多写,写得不顺手时就搁笔不写,这样是产生不了规律性的。
②要在修改上尽量多花时间。倾听周围的人的建议,铭记在心作为参考来修改文章。忠告至关重要。写完长篇小说的作家几乎无一例外,个个热血冲头,脑浆过热,丧失了理智。若问原因,理智的人首先就写不了长篇小说。……所以来自心智正常的人的意见大抵都很重要。
③村上春树认为,作家要是长出赘肉的话,就算完蛋了。因为在他看来,作为职业作家,必须要有持久力,那需要非同寻常的体力。一旦体力下降,思考能力也会随之表现出微妙的衰退。思维的敏捷和精神上的灵活都会逐渐丧失,所以为了弥补这种减退,为了维持体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做出人为的努力。
最近因为忙于写作,遇到不少问题,所以日常所看的书也以写作方面的书居多。喜欢《30天写小说》中译者刁克利的一段话,就用它来与所有热爱写作的朋友共勉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思想,都有充足的写作素材,都装着很多的故事和人物。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心情理会自己的梦想,没有闲暇整理自己的思想,没有时间打理自己的素材,没有心思顾及和照料自己的人物。借口是:我们没有学过写作,我们没有写作的天赋,我们太忙。于是,我们的梦想成了作家的梦想,我们的写作素材成了作家的作品,我们的故事和人物一次次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的思想依然是我们的思想,而不能与人分享。
尝试一次吧,又能有什么损失呢?顶多还是和从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