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外思考》是一本是非讨巧的小册子,16开,5-6W字的样子,半小时就能轻松读完。书中主要讲的是作者结合出书和写博客的经历,所总结出的提高效率、激发创造力以及如何对待网络的一些思考。现在给大家做个简单总结。
1. 时间≠工作产出
请看下图
信息时代大家所看中的,不再是你每天在电脑前打字打了几个小时,而是看你每天在8小时上班时间内能够解决多少问题。《暗时间》中也说过,做一件事的实际投入=时间*效率,单纯拼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刚工作1年的实习生有可能替代工作五年、甚至十年的职场老鸟,因为前者能够意识到自己不足,于是穷追猛赶,利用一切时间学习、进步;而后者可能仅仅是利用5年和10年的时间混子日而已。
实习生用一年,掌握了他们10年的工作经验,省出的9年时间,就是比老工程师多9倍的工作效率,哪个老板不喜欢这样的员工?
2. 两个目标和三条法则
作者在书中说,自己的目标清单上永远只有2个目标,一个是“今日目标”,一个是“本周目标”。一般来说,本周的目标就能够把最近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囊括进来,从而使本周的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使工作更有效率。而今日目标则聚焦于当下,每天工作前花半个小时时间,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优先做。(我个人认为还应该为临时任务预留出2小时左右的弹性时间)
这样就相当于每个星期内聚焦一个大任务,每个工作日内集中攻克分解任务,那么工作效率自然就会高。
作者在后面也提到了将任务按照时间,分为一类(影响超过5年),二类(影响超过6个月)和三类(影响在6个月以内)。制定目标时,可以综合两者进行。
每个人都是每年8760小时,天天进步,年年成长的人,不过是优先做了目标清单上的事情而已。
3. 想提高效率,要学精力管理
《精力管理》这本书,作者花费了5页篇幅来重点介绍(记得简书一哥彭小六也曾提到过)。本来嘛,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精力是工作的前提跟继续。要管理精力,需要先弄清精力是什么。
百度百科的解释为:精力和体力。简明扼要啊有木有。
再查Wikipedia,里面的解释包括5个概念,分别是
physical strength(体力),
virility(男子气概),
efficacy(功效),
the ability of an organism to survive and grow (有机体存活和生长的能力),
以及heterosis(杂种优势,(⊙o⊙)…)
作者在书中提出,精力除了体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创造力和动力:
体力:可以理解成单位劳动强度内,达到疲劳状态的时间越早,体力越差。比如同样1000米的距离,有人跑了500米就气喘吁吁,有人跑完全程还呼吸自如,显然后者体力更好。而身体上旺盛的体力,可以成为工作上的直接优势。
创造力:指你产生新想法,寻找新方案的能力。能够拆掉思维的墙,让想法从墙内爬到墙外的能力。如果从事的是设计、文案、传媒领域的工作,这个能力就十分重要,甚至超过了体力的重要性。工作时如果大脑没有思路,哪怕喝了一箱红牛饮料也无济于事。
动力: 动力才是保持工作精力旺盛,高效率高产出的最大推手。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和目标重叠。为什么有人在北京高大上的写字楼里拿着高薪,出入都是专人司机接送,住宿一律五星酒店,却感觉很没意思?因为刚开始奋斗时想要的目标(收入、地位、待遇),现在都已经达到了啊。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前几年互联网公司雨后春笋般崛起后,面对变态的加班还不给钱的制度,众多程序员仍然奋斗在一线,直到看见帝都四点钟的太阳?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产品开发成功积累第一批用户成功上市成功,老子下半辈子不工作都行!这不就是动力么。
所以我们应该尽快集齐工作效率的“三驾马车”,拉着自己向高效人士迈进啊。
4. 工作需要怎样的环境
书中提到了这3点:井然有序,安静和散落的小纸片。
井然有序。一般的公司都会在员工手册中明确说明,但其实还应该加上一句:分门别类。因为整齐并不能保证你第一时间找到需要的东西,只有有逻辑的分类存档,才能够缩短找文件的时间,从而提高效率。这条同时适用于纸质文件和电子档。
安静。在办公室总有同事或谈工作或闲聊,总有电话进来,有时无法控制。但如果在家里,不论是加班还是写作看书,都建议告诉家人,你这段时间要工作,请不要打扰。手机也尽量开启飞行模式,并且如果有可能的话,拔掉网线工作。
散落的纸片。指的是随时记录灵感和临时任务的便签。对于写作的人尤其重要,灵感转瞬即逝,如果不抓紧记下来,下一次出现的概率堪比彗星撞地球。而且灵感越积越多,能够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久而久之使得你写作的思路越来越广阔。好在现在有了印象笔记,可以避免纸质版便签引起的纸张浪费。
祝小伙伴读完了能够有所收获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迷路的指南针
黑龙江的北漂,现为机械行业英语翻译。2016年立志改变,读书理财英语,记录不一样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