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显微镜下的成都》(王笛)

去了趟四川,第一次到成都,时间匆忙,没有好好逛它,但对其兴趣昂然,翻查掌阅书城,无意中找到王笛写的《显微镜下的成都》。

这书看得不算仔细,但感觉到王笛以微观视角写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和孔飞力这类作者风格接近,是位优秀的微观史作家。

作者说,微观历史在西方史,特别是中世纪欧洲史的研究中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在中国史的研究中则基本阙如。这除了史学方法的问题外,还因为对于中国社会和社会生活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资料。整个中国的历史书写,从根本上看,可以说是一步帝王将相、英雄以及知识精英的历史,因为我们相信,只有书写他们,才能构建民族和国家的宏大叙事,才能体现史学家的使命感。问题是,研究历史何必厚此薄彼。我们似乎不屑于把精力浪费在那些历史上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之上,生恐这样降低了历史研究的意义。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是占有99%以上的这些小人物,他们每天也在创造历史,只不过创造的方式不同罢了。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明君贤相身上,普通个体则如同沧海的一滴水,可有可无,似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踪迹。

事实上,微观历史对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或“小历史”津津乐道,其所揭示的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历史。其实,任何历史研究,都必须有局部和整体,或者说碎片与整体,两者甚至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

作者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学者研究的“碎片”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以城市史研究为例,在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可以看到书架上,摆放着一层层关于东京城市史的作品,大到宏观城市发展,小到社区街道、上水下水、吃喝拉撒等,我们就会深切感触到,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不是细了,而是太粗犷了。

成都,给我的印象和其他城市很不一样。比如:它的城市节奏显然比沿海发达城市慢几拍;随处可见的商场、食肆、小吃店异常繁荣;公共场所如任一街头转角无论室内露天不分时段总能见到市民们借“吃喝”进行社交;人们喜欢走出户外互动和交流;人与街道的关系比许多地方要亲近和密切;本地人看起来表情姿态等比较放松,与陌生人的交流几乎没有戒心,安全感较足,等等。

问过成都本地人,他们说尽管目前互联网线上销售流行,但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更热衷于实体店购物,在实体店面对面与人互动、与物互动,是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是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是与人交道往来的时机,在各种互动中使用口头言语交流,他们表示非常享受这种过程,这种互动过程给他们带来快乐,认为其他一线城市独有的宅文化在这里暂时未成为主流,因为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更愿意面对面交流。

王笛在书中提到: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集市、市场、小贩和店铺。由于街头远离官府的控制,这给予了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书中还提到:成都的普通家庭很容易使用街头公共空间,这与成都人的居住模式密切相关。人们的住家与街面经常只有一个门槛之隔,因此街头的商业活动很容易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常就发生在街头。人们只需走几步就能到街头摊点、茶馆、小店和理发店,这些地方不仅提供日用品,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也是社会交往的中心,人们在那里互通信息。市民们也喜欢聚集在市场、空坝、街角、桥头以及庙前庙后等处寻找乐子。

不难看出,现代是历史的延续。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或快或慢的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活。但,人的习性似乎最根深蒂固,外观虽然变了,可内在却或顽固的坚守着,或缓慢的改变着,正如:人们和街头的关系、人们对社交的态度、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等等。

这次出差,匆忙路过,未能停留足够时间去观察成都,怀感遗憾。会在下次专门找机会再赴成都,好好走近了解中国西南区域内这座特别的中心城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