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为大家科普一下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中爵位共有哪些品级?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凡是在各朝各代中,如果一个臣子有功的话,皇帝均会对他进行一些封赏,除了会赏赐一些金银财物之外,还可能会加官进爵。不过随着各朝代不同,爵位的名称和等级也会有所不同。
西周时期,周武王对下实行了分封制,规定的爵位分别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并世袭传承。如姜太公吕尚被封为齐国诸侯。
被封公爵的诸侯,其国家是公国;被封侯爵的诸侯,其国家为侯国。诸侯受封后,他们的爵位会世袭,国家也会世代归诸侯统治,包括其土地和人民。而诸侯只需要定时向天子纳贡述职、承担军赋和兵役。
诸侯会把自己的土地赐给亲信子弟,这些亲信子弟称为卿、大夫,被赐的土地叫做“采邑”、“食邑”或“采地”,卿和大夫在自己的采地中自然也享有统治权。
据《汉书》记载,一个拥有土地数千里,普通奴隶几十万,战马战车上千的公国,称为“千乘之国”;一个拥有数百里土地,奴隶几万,战马战车数百的卿和大夫,称为“百乘之家”。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爵位按军功授予。当时的爵位被分为二十级,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和彻侯。
其中一到四级为士,五到九级为大夫,十到十八级为卿,十九、二十级为诸侯,秦国时期的爵位是没有采地的。
汉朝刘邦尚未当上皇帝时,只是给有功之臣封王,如韩信就被封为齐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存制度,爵位只有王、侯两级,且只有刘邦的同姓子弟才能封王,其他有功之臣只能封侯。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完全实行郡县制,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封建帝国。
汉朝以后历代都实行封爵,有爵位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并享有封地赋税收取的权利。不过若在位者犯罪,则会降低甚至取消其爵位,封地也会随之减少或完全没收;反之,若在位者不断立功,则其官职和爵位都可以上升,也就是“加官进爵”。
唐朝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封爵,爵位分九级并与官职品级相连。亲王为正一品,食邑万户;嗣王、郡王为从一品,食邑五千户;国公,也是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开国郡公为正二品,食邑两千户;开国县公为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开国县侯为从三品,食邑一千户;开国县伯为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户;开国县子为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户;开国县男为从五品上,食邑三百户。
食邑多少户并不是指封地,而是指除了朝廷的俸禄之外,每年还能收多少户的赋税。
宋朝到明清时期,基本上都继承了唐朝封爵制度。岳飞在《宋史》中被称为“岳侯”,是因其生前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武昌”是封号,“郡开国侯”是爵位。而世人尊称岳飞为“岳武穆侯”,是因为其谥号为“武穆”。不过从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朝无世袭罔替的例子。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从晋朝开始,爵位不仅会授予官员本身,还会授予其妻室、父母或祖先,统称为“封赐”。若一个人死后才被授予官位或爵位,则称为“赐”或“追封”。
唐朝就有追封的例子,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是被人害死的,她成为昭容时,唐中宗就追封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中书令是中央高管,相当于宰相,秦州都督是地方高管,楚国公是爵位。
不过这样的爵位和官职,只是虚名,仅仅表示恩宠。隋唐时期,凡是有功有名望的官员,不仅生前有封爵,死后也会有赐官和赐爵,而且死后赐的官职和爵位,通常比生前要高。
明清时,五品以上官员用皇帝的诰命授封,称为“诰封”,五品以下的官员用敕命授封,称为“敕封”。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不过清朝的封爵,与以前朝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好了,本期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关注我,我们一起了解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