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森林》:可以瞬间移动的“量子”也跑不出人情的冷暖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应是想起了英剧《黑镜》。在该剧中,人们因科技而发展,却又因科技而沉沦。“黑镜”就像是未点亮的手机屏幕一样映照着人们,也借由科技映照出人类自身的欲望、恐惧和弱点。


这本《黑镜森林》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借着一场混沌的旅行,让人看见人心的阴暗面。这本书腰封上的一句话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称这本书为“量子文学”概念的实践之作,而“量子文学”一词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称呼像是一种理科和文科的强行结合,毫无美感可言。


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对“量子文学”有了一点概念。故事是从一个周六的早上7点25开始,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发展、回忆之后,最后却又回到了周六早上的7点25。而文章中的描写,一会儿是时间线的推进,一会儿又是回忆,一会儿像是刘顺的第一人称叙述,一会儿又是上帝视角的旁观……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期学习的原子的电子云模型,电子并不是像恒星和行星一样按着预定的轨道运行,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在某个区域,以这种视角来看这篇文章的构成,似乎非常符合“量子文学”这个名字。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叙事方式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像是电影《云图》、《记忆碎片》、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都是这样类似的多线叙事。《记忆碎片》种是过去和现在的交织,《海边的卡夫卡》是多条人物线的切换,而《黑镜森林》像是这几种的杂糅,时间线、人物线、视角、现实和虚幻的不断切换下营造出一种悬疑感。


而《黑镜森林》通过这样营造出来的悬疑感来将日常亲情中一些常见却不被人所注意的现象隐藏其中,引发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深思。


现象一:夫妻间的相爱相杀。


夫妻二人因为爱情走到一起,但是因为生活中的距离越来越近,自身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不是你的控制欲太强,就是你对我的关心太少,吵吵闹闹就成了夫妻生活的常态。我甚至看到不少人因为家庭生活太过不和谐而爱上了加班。


即使是再相爱的夫妻,也会有1000次杀死对方的冲动,这是亲密关系无法避免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婚姻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下,处理好自己。所以婚姻到头来,无论和谁过,都是和自己过。


现象二:久病床前无孝子。


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绝大多数人心中都会有向父母尽孝的年头,但是真正在父母老年还能完全接纳他们的又还有多少?书中老人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功成名就,小儿子籍籍无名,尽孝的先是大儿子,但当母亲真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却是小儿子完全包容自己患病的母亲。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久病,最是损耗亲情。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人生的意义,是当以自己为先?还是以亲人为先?对于所有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现象三:孩子需要陪伴?还是需要物质?


这也是绝大多数家庭需要面临的问题,是要多多陪伴自己的孩子?还是只用尽可能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许多人无法做到两全。很多人愿意去选择提供物质,因为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时候会下意识去逃避一个新生命的真实需求,而选择最简单的“把我认为最好的给你”。


但是孩子成长中的其他需求,一些人选择视而不见,毕竟“我已经把最好的给你了”,还有其他需求的话,“我也无能为力”。


亲情是有良知的人无法斩断的牵绊,不是单纯数字上的1+1,而是两个量子不断地吸引、纠缠、碰撞。而这种关系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无声无息地湮灭,也有可能碰撞出一个新的世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