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 马徐骏世界名刊10.3号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好奇心让人痛并快乐,发表于鹦鹉螺杂志。主要通过实验讲了两种不同的好奇心以及应用。
一种是认知性好奇。它的假设是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我们花了时间精力就可以找到。(概念描述)它主要刺激大脑关于学习,记忆,语言理解以及创意的区域,揭晓问题的时刻,更正的答案会让受试者记得更牢。原因在于这类好奇引发了跟奖励相关的一些脑部区域,给我们带来一些愉悦快乐的体验。我们感觉到这个信息是有价值的,因为大脑给出奖励性回馈。它的日常应用体现在加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另外一种是知觉性好奇。它的假设是不确定自己的好奇心会不会得到满足。(概念描述)它激发的是大脑中对不愉快情绪比较敏感的区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类似于被剥夺了或者饥渴的一个状态。这种知觉性的好奇心满足的时刻类似于,你吃了一顿美食,喝了一杯好酒,或者说是一次非常好的一个性生活的感觉。这种时刻可以理解为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让人记忆深刻。(个人理解这就像是一个成就感事件,通过引发不愉快的状态,刺激我们产生行动,达成之后效果棒棒哒)。它的日常应用是加强了次要记忆(指那些不用特地去记,但是能够深深地存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记忆)
它们的共同优势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手段,不只会激发探索的欲望,也会加强人的记忆和认知。但由于它们的路径是相反的,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是痛并快乐着。人的大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一个硬件系统,而人的心智又是一个特别精巧的难以理解的软件系统,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尤其是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需要有更好的解读和理解,更好的认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