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村里,乡亲们用渴望的眼神迎接我们,我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珍惜这一年半的时间,去直面农村,感悟人生,付出真情,报答我们的衣食父母。
——摘自一位下派干部的民情日记
(女):东营市市直机关第十三批266名下派干部会永远记住这一天,2005年3月24日,他们带着组织的重托,肩负为民的责任,即将踏上为期一年半的下派征程。
(加石书记同期声)
出片名:
为了父老乡亲
——东营市市直机关第十三批下派帮扶
工作纪实
( 男):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率先探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女):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男):第十三批下派干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力军,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突击队,铺下身子,倾情“三农”,书写了对父老乡亲的殷殷深情。
(女):第十三批下派干部,肩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践行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推动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男):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第十三批下派干部共为所帮扶村投入各类资金9025万元,为企业协调贷款7255万元;修筑公路96.6公里,铺设自来水管线14.47万米;开发整理、改造中低产田3.6万亩,开挖水库22座,疏通沟渠18.5公里,修建桥涵闸等147个;救助特困家庭1247户。
(女):这一组组数字,折射出了一幅幅新农村建设的壮丽图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79个被帮扶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男):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
(女):下派干部着眼于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出发,集中力量办了一些群众最想、最盼的大事、难事。
(男):陈官乡杨桥村是一个客运专业村,光是跑北京、天津等地的长途客车就有十几辆。以前因为道路没有硬化,每到阴雨天车都开不回家,只能停在几里外的公路上。有时把车开回家,夜里得有专人负责“把天气”,一看天不好,不管深夜几点,都得开车往外跑。市物价局包村组为村里铺设了柏油路,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他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女):对于龙居镇东南史村来说,通往养殖小区的生产路一直是群众牵肠挂肚的难题。路面窄不说,泥泞坑洼,一到雨天,根本无法出行,进不去料,卖不出鸭,短短的几天养殖户就可能赔上几千元。
(男):市检察院包村组多方协调资金,终于修通了长达3公里的高标准柏油路。围绕这条路做文章,他们扩建了水库,确立了发展“综合式生态经济”的新路子。水库养鱼、浇稻、种藕,鸭粪、鸡粪肥田,东南史群众的日子真正有了奔头。
(女):东营网通公司、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烟草公司等包村组为村里修的路不仅解决了所包村的出行问题,附近几个村的老百姓也都广为受益,市法院修的柏油路更是成为陈官、花官两个乡镇间的交通要道。
(男):农村要发展,生产是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对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落后村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
(女):水利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改良,自然成为下派帮扶工作的一个重点。
(男):在上两批包村组的基础上,市府办包村组进一步扩大了六合乡后毕村荒碱地开发改造的规模。他们加班加点,统筹作业,终于赶在棉花种植之前完成了1200亩上农下渔土地项目的开发,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受益。
(女):市质监局驻汀罗镇北码二村包村组对该村260亩撂荒地进行“上农下渔”开发,开挖水塘22个,修筑台田180亩。水面养殖了对虾,台田种植了棉花,预计今年人均增收500多元。
(男):凡是下派过的同志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帮钱帮物不如为群众找一条致富路。”
(女):各工作组分析市场,摸清行情,研究对策,千方百计帮群众致富增收。
(男):太平乡兴华村有特种养殖的传统,但是分散的方式影响了效益的提高。市人大机关包村组建设了占地40亩可容纳1.5万只畜类的特色养殖小区,发展狐狸、貂、貉等特种养殖,目前存栏量翻了一番,效益大幅提高。
(女):为改变北岭乡孟南村蔬菜种植户缺资金少技术的现状,市交通局包村组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专项补贴资金,为群众请专家办培训班,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新建低温大棚20个,每个大棚年增收达5千元。
(男):市国土资源局包村组进驻陈庄镇胜利村后,投资45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养殖示范小区,采用先进的离地网上平养模式,进行纯绿色养殖,养殖户都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女):在陈官乡梯门村,市人事局包村组引导农民进行蔬菜深加工,扶持村里的业户办起一家蔬菜脱水公司,提升了当地蔬菜产品的附加值。
(男):为改变单个村民在农产品销售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市油区办、市审计局包村组引导村民成立了蜜桃协会、棉花协会。通过协会帮助村民扩大销路,保护权益,在市场经济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女):西宋乡大三合村是当地有名的养鸡专业村。市国税局包村组进驻后,积极联系各大商场、超市,拓宽鸡蛋销售渠道,增大销量。同时还帮助他们进行宣传、包装,增加了附加值。自包村以来,先后帮助村民销售鸡蛋近23万公斤,收入90余万元。
(男):市药监局联系西宋乡小高村以后,多方协调,帮助群众销售滞销的毛蟹,而且销售价格每公斤增加了近3元。蟹农重新看到希望的曙光,鼓起了扩大生产的勇气。
村容整洁 乡风文明
(女):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笔直畅通的柏油路,卫生干净的自来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一直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期盼和向往。
(男):第十三批下派干部给群众带去富裕生活的同时,也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努力帮群众打造着全新的家园。
(女):陈官乡陈官村,一个以“陈官保卫战”被载入清河区革命史册的村庄,因为种种原因,近年来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后进村。这个有着500多户村民,近2000人口的大村,竟然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到处破破烂烂,到处坑坑洼洼。
(男):市建委包村组进驻后,科学规划,动用土方2万多方,填好了3个水湾,建起3座桥,动员群众拆迁房屋218间,最终建成了全长2000米、宽8米的主干街道,铺设了路沿石、衬砌了排水沟、安装了路灯,实施了“一池三改”,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展现在人们面前。
(采访)
(女):龙居镇龙西村是全镇的商贸中心,但因为没有公共积累,这个村的规划建设一直没有搞好,尤其通街和道路硬化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市民政局包村组进驻之后,将旧村改造和通街修路列入了重点帮扶计划。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们最终实现“拆迁无震荡,安置静悄悄”。先后通街1050米,拆除房屋622间,构建了该村“两纵两横”的街道框架。
(男):汀罗镇灶一村的村民大多从事废品回收,经济效益较好,但废品随处堆放的习惯也使村里极其脏乱。市纪委包村组进驻后,按照市级小康文明村的创建标准,大搞村容整治,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加强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新修进村公路和村内街道11条,安装路灯20盏,粉刷墙壁1700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女):市残联联系帮扶太平乡官庄村之后,投资70万元建成了总长2000米的“三纵两横”的柏油路和宽4米的绿化带。面对这个漂亮的新村,以前不愿搬迁合并的“顾虑户”,现在争相来申请宅基地。
(男):提起董集乡七井村,群众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市发改委为他们通的自来水。
(女):在为村里铺设了柏油路,建设了高标准的幼儿园之后,包村组又多方协调资金,从3公里外的郝家镇引来了甘甜的自来水,看着那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汩汩清泉流进家门,群众眉开眼笑。
(男):同样,为了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市市政局、市政协机关包村组的同志们寝食难安,一入村就行动起来,直到村民们接通入户的水管龙头,喝上清洁的自来水后,他们心中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女):市委办包村组高标准设计,为董集乡东户村修建了堪称一流的水库:四周绿化,周围护栏,库底衬砌。水库建成后,不仅成了附近几个村的主要水源,而且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男):在龙居镇盐垛村的文化广场上,活跃着借助健身路径休闲娱乐的老人和儿童。市司法局包村组进驻该村后,修建了3500平方米的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发源于该村的民间艺术“打老虎”也因此有了展现繁荣的舞台。
(女):黄河河口管理局帮扶陈庄镇皂坝头村后,投资7万元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50盏,文明宣传图版50块,营造了文明向上的村风村貌。
(男):为了改善帮扶村的医疗卫生环境,市卫生局投资20万元,帮助龙居镇杨集村建起了高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辐射了周围10个村5000多口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龙居二院”。
(女):市广播电视局进驻董集乡东范村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帮扶措施,受到了村民的欢迎。他们专门购置了多媒体播放设备,定期为群众播放种植、养殖技术科普纪录片和爱国主义优秀故事影片,提高了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男):市教育局包村组在西宋乡东宋村着力实施了“文化立村”战略,并以此凝聚民心、促进和谐发展。开展了以保障老年人“位子、房子、票子、被子、火炉子、菜篮子”等六个方面生活条件的“六子工程”,在村内倡树起了养老敬老的新风。“六子工程”也因其创新性和实效性被评为全市2005年十佳文明新事。
(采访)
根强本固 管理民主
(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村“两委”班子,再穷再弱的村也有奔头。
(男):第十三批下派到村后发现,经过刚刚换届的村班子,工作热情虽然很高,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与形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女):下派干部就把“强班子”作为首要任务,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按照“双高双强”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增强班子凝聚力,提高办事效率,为所帮扶村留下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男):市发改委驻董集乡七井村包村组主动联系,使村党支部与东营区龙居镇小麻湾村党支部建立了友好支部关系,定期交流致富信息和村务管理经验。
(女):包村组还帮助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引导班子成员树立甘于奉献、敢于吃亏、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他们的科技致富意识,提高他们的村务管理能力。
(男):市交通局帮扶的北岭乡孟南村,新上任的村班子想为群众办事的积极性比较高,但苦于一时理不出头绪、定不下谱局。
(女):包村组进驻后,积极帮助理思路、抓关键,引导支部一班人在前台“唱戏”、扮演主角,在共同为群众办事的过程中,谋事的办法越来越多、干事的信心越来越足、成事的本领越来越强、群众威信越来越高。
(采访)
(男):在市农业局包村组的帮扶下,汀罗镇毛坨村支部组织带领全村80%以上的群众自愿入股,成立了田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上农下渔”模式开发荒碱地5000亩,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走出了一条农民自我发展的新路子。今年7月,村党支部被省委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女):各工作组把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强化措施,加大投入,为党员群众建立了活动聚集的场所。
(男):据统计,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有市外经贸局、市粮食局、市妇联、市供销社、市直机关工委、市工商联、市农发行等48个单位为所帮扶村新建、改建了文化大院。
(女):借助文化大院这一载体,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培训活动,提高了群众致富能力。
(男):一年半来,下派干部共组织各类培训318次,培训干部群众1.5万人次。
(女):一年半来,下派干部共帮助所帮扶村健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549项,组织召开民主议事会256次;发展党员103人,培养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291人,培育党员示范带头户1112个。
(男):经过一年半的帮扶,79个村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有63个被评为一类支部,有25个被授予县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真情似海 誓言无声
(女):“前方出题目,后方做文章”。各派出单位把下派帮扶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经常到村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帮助下派干部理路子,想办法。
(男):自打帮扶董集乡七井村后,市发改委就专门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到村与群众吃住一天,让大家切身感受农民的疾苦,努力营造“三人下派,全员帮扶”的生动局面。
(同期声)
(女):市委党校驻董集乡支教组长刘裕民,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说服妻子直接将孩子转到董集中学读书,妻子也每天从东城赶到乡里照顾他们,成了支教组的1名“编外组员”。刘裕民还出资救助了5名贫困学生,经常接他们到宿舍里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吃住,他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董集的徐本禹”。
(男):风里来,雨里去。迎朝阳,送晚霞。当“麦莎”来临的时候,第一个冲进风雨的是下派干部;当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走进家门帮助出主意想办法的是下派干部;当特困群众衣食无着的时候,第一个慷慨解囊的也是下派干部……第十三批下派干部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挥洒着汗水,奉献着真情。
(多镜头)
(女):市公安局包村组下派期间把村里残疾户马福华老人家里的农活全包了下来,晒场、地头,无不有他们的身影。项目紧张施工,组长刘卫忠感冒发烧坚持不休息,实在撑不住了才悄悄地去医院打个点滴,拨下针头又忙了起来…
(男):市卫生局包村组成员王新利,下派期间父亲生重病住进了医院。身为医生的他,当时因村里修路正忙,却一直没能陪床照料,仅在父亲去世前才匆忙赶回家见了最后一面…
(采访)
(女):去年10月,利津县明集乡马三村11岁的马小霞被确诊为白血病,治病所需的高额费用对于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男):得知这一情况后,市公安局包村干部立即向党委做了汇报,局党委当即决定在全局为马小霞组织捐款,广大干警慷慨解囊,当天捐款7.8万元。当饱含着全体干警一片深情的捐款送到小霞父母手中时,他们感动得泪流满面。马小霞在信中写道:“生我的是爸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是公安局的叔叔阿姨们,没有你们的真情救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字幕)”。
(女):这是心与心的碰撞,这是情与情的交融。下派干部为人们构绘出一幅幅和谐动人的画卷,与群众结下了鱼水一样不可割舍的深情。
(男):九月,又一个收获的季节。下派干部以辛勤的汗水,换回了群众丰收的喜悦。
(女):九月,下派干部返程的时刻。善良质朴的乡亲们用特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
(男):真情似海,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
(女):誓言无声,这方热土永远不会忘记。
本文结稿于2006年9月,前后时间长达半年,为薄文军、赵绍青、黄其军、锡洪波等人集体创作,本人重新整理编辑于2017年6月21日 (古历五月廿七)。
文中照片均来源于专题片截图,为本人编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肖像权,敬请谅解!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