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约一年前的事情,当时的我用文字记录了和女儿的对话。那次的倾听过程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期间孩子的情绪起起落落,内容也是千回百转。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记得看到女儿头上大包时的心疼和气血上涌的感觉,自己的处理方式也非完美无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及时让自己的心安定了下来,始终在关注孩子的状态,在那一刻,什么都不如她的感受重要。
妈妈,我被打了
昨天傍晚,女儿下楼和小朋友一起玩,不久后就回来了,孩子一进门,我就觉得她神色有些不对,心想,八成她遇到什么事了。果不其然,还没有等我开口,女儿就哇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抽泣着说:“妈妈,我被人打了!呜呜呜…好疼啊!”
我当时脑袋“嗡”的一下,我女儿居然被人打了!瞬间无数问题在脑海闪过,“谁打你的?”“打你哪了”“他干嘛打你?”…...此刻我深深理解那些孩子被打的妈妈的心了,我理解她们为什么会迫不及待地问一大堆问题了—关心则乱!
不过,这些念头只是电光火石般一闪而过,我迅速意识到,这个时候我的关注点该在孩子身上,倾听才是孩子需要的。于是我蹲下抱住女儿,一边查看她伤哪里了,一边说:“有人打你了,打得特别疼是吗?”
女儿:“嗯,特别疼,呜呜呜…”
我:“哪里疼?妈妈看看好吗?”(此时,我需要确认孩子伤得重不重)
女儿:“头,他打我的头了,是用球拍打的。”
我迅速检查了女儿的头,果然头上起了一个红枣大小的肿包,看来这下打挨得不轻。
我:“他用球拍重重打了你一下,头上都起包了,肯定很疼的。”
女儿:“嗯,他用羽毛球拍,就这样…”边说边做了个狠狠挥拍的动作。
我看了心里一颤,特别心疼,我搂着女儿在沙发上坐下,亲了亲她头上的包,说:“妈妈好心疼啊。”
女儿(此时不怎么哭了):“妈妈,会有事儿吗?”
我:“你担心头伤得厉害是吗?”
女儿:“嗯,那会有事儿吗?”
问第二遍了,我突然心里一动,好像不光是担心伤的事。
我慢慢地说:“你是担心伤得重了妈妈会说你?”
女儿(扁了扁嘴,好像要哭的样子)重重地说:“嗯!”
我:“以前你受伤了,妈妈生气说过你,你担心这次也一样。”
说这句时,我心里非常内疚,的确以前她受伤时我曾埋怨她“为什么不小心?”、“弄伤了很危险知不知道?”
女儿:“嗯,那你现在生气了吗?”
我意识到女儿需要确认我的情绪,需要安心。于是我说:“现在我不生气,我觉得很心疼。”
女儿:“你为什么心疼啊?”
我把她抱得紧了些,说:“因为我很爱很爱你啊。”
女儿(眼睛好像亮了),对我说:“妈妈,其实小朋友玩的时候都可能受伤的,也没什么啊。”
我:“是啊,受点伤没什么。”
女儿情绪明显好转,但感觉似乎还有些什么,于是我发了个门把手:“发生了什么,你想跟我说说吗?”
女儿:“我们去捡他的水弹,他枪里打到地上的,他不让我们捡,都在地上不要了,还不让我们捡!”
我:“哦,你们去捡一个男孩儿的水弹,但是他不同意。”
女儿:“嗯,然后某某(女儿的伙伴)就拿了他的球拍递给我,我就把球拍扔地上了。”
我:“哦,你把球拍扔地上了。”
女儿:“我放到最低扔的,就是我们上的那个小房顶,我放到最低的边上扔的。”
我:“你从房顶上把球拍扔下来了,不过你没想扔坏它。”
女儿:“然后,我跳下来的时候,他就拿球拍打我了。他为什么打我啊?”
我:“你觉得他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而不是打人?”
女儿:“对啊,他可以跟我说啊,打人会伤到别人,特别疼,他是不是不对?”
我:“是哦。”
女儿:“嗯,妈妈你会去找他吗?”
我:“找那个打你的男孩?”
女儿:“是,你要去吗?”
看来又有新一层问题了,继续听……
我:“你担心妈妈会去找他?”
女儿:“对,你要去吗?”
我:“你怎么想呢?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女儿:“我觉得算了吧,不要去找了。“
我:“你不想妈妈去找,妈妈就不去喽。”
女儿松了口气:“妈妈我要去看书了。”接着她从我腿上跳下来,看书去了。
本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女儿又过来了,我马上转到倾听频道:“怎么啦?”
女儿:“妈妈,我还想让你陪我会儿。”
我:“好啊,要妈妈抱着你吗?”
女儿:“我想一起坐在沙发上。”
于是我们又再次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呆了一会儿后,女儿又说了:“妈妈,可是我心里还是平静不下来。“
我:“哦,你心里还是有点乱。“
女儿:“嗯,今天的事你要告诉爸爸吗?”
我马上理解了,爸爸平时的脾气的确比较容易急,听到这类事估计会马上跳起来,把之前我头脑里闪现的那些问题挨个问个遍。
我:“你担心我会告诉爸爸?”
女儿(又扁嘴了):“对,可不可以不告诉爸爸?”
我:“你不想让爸爸知道,怕他知道会生气?”
女儿:“嗯,可以不说吗?”
我:“妈妈觉得是该告诉爸爸的,不过,这是你的事,我会尊重你的决定。”
女儿:“那好,就告诉爸爸吧,不过,妈妈你去说行吗?”
我:“听上去你还是有点犹豫啊。”
女儿又想了一下:“我还是不想告诉爸爸,妈妈你别说行吗?”
我:“好,我不会说的,我保证。”
我伸出手指和女儿拉了拉勾,她就笑着看书去了。
从昨天到现在,我还没有和爸爸讲这件事,虽然我觉得他应该知道,但我还是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今天放学回家后,女儿特地悄悄跑来对我说:“妈妈,谢谢你没有告诉爸爸。”,此时的她已经恢复轻松和自在,与平常一样了。
这是一年前的旧事,即使是在现在,我依然会选择首先镇定地倾听孩子,而不先急于论曲直、讨说法,情感上的支持比替孩子出气更重要。我觉得,当孩子遭遇到伤害,父母的态度反应是关键。如果父母能够不困在问题里,被一腔愤恨锁住,把心思收回来放在孩子身上,保持自己是稳定的,让自己成为一个稳定的容器,能够去抱持孩子情绪的涌动,在这样的抱持中,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有空间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做自己的判断,而不会被父母的态度强化受伤害的感觉。
相比事件本身,父母如何看待应对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此时父母的接纳稳定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至于具体如何解决问题,那是排在后面的事情。
在古希腊神话里,安泰俄斯是大地母亲的儿子。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他就拥有无穷的力量,要打败他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每次他倒地,起来时总是获得 了新的力量。愿我们都能成为稳定的大地,让孩子可以汲取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耿丽萍
理性时中正严谨
感性时温暖细腻
P.E.T.父母效能训练高级讲师
女儿成长路上永远的伙伴
个人公众号:
心途景(ID:xtjg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