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想要改变命运?想要变得不凡?想想自己近一个月的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
从知道哈佛的这个理论开始,它就牢牢的印在了我的心里,提醒我,要活在未来。
我不是一个信命的人,在我看来,成年以前自己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而成年以后,或者说开悟之后,就是自己选择自己的路了。开悟,就是在某一刻意识到,我们是可以通过不断地成长,提高思考质量,做出更好地选择,并用行动使自己更加优秀和快乐的。既然都是自己选的,那就没什么好怕的,认真走,努力做,就好了,无怨无悔。
上学时,老师教我,假期是查漏补缺、迎头赶上的最佳时间。在家长的严格监督下,我的假期作业基本都能够较好的完成。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贪玩的年龄段挤出学习的时间,这并不容易,这也逐渐锻炼了自己忍受寂寞,克制欲望的能力。同时,作为本村同一届学生佼佼者,自己相对优秀的成绩也给了自己足够的反馈,这也算是“好的结果需要付出努力”的方法论了。
工作以后,再也没有人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不过,我已经有了基于“成长”的价值观,在目标的指引下,一点点的付诸行动。在经过两年的摸索、调整和升级之后,在非工作时间形成了“健身+思想力+专业提升+英语”的组合拳。
清晨六点半,舍友还在沉睡,我爬起来,轻轻的走出宿舍,在楼道里总是能遇上打扫卫生的保洁阿姨。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英语读写结合,大概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或是清晨朗读会的文章,或是英语学习软件的内容,或是换成了英文原著,尽管啃的比较慢,但是很开心很充实。读完以后在电脑上敲一遍,在word里标注出句子结构,生词含义,只字不差地阅读,朗读,体会语言的美,总是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
接下来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读一篇清华管理学课。学习宁向东老师的课程时间不长,但是给自己思维层面的触动很大。我看到了更大的、另一个阶层的世界,我可以尝试着用管理学的理论给别人剖析身边的事情,也同时学着做一名好下属,做一位好领导。
上午四个小时上班,吃完午饭十二点半躺下,是自己的放松时间,通常要看一些关于篮球的公众号,张佳玮是我最喜欢的青年作家,看完他的文章睡觉,大概休息20到40分钟。
下午两点到六点上班,六点半到八点之前是自己的健身和休息娱乐时间。这个阶段我通常打篮球,公司内部有篮球场,非常方便。在球场上,尽情的跑、跳、投,身体完全舒展开。控制自己的身体、反思自己的投篮选择,累的时候坚持,大声的鼓励队友,这都是我在做的事情。即使只有我一个人,我也会去蹦跶一会,我大概是在这片篮球场待的时间最长的人。后来,我就能从自己的表现和别人的口中看到自己的提高,并且在最近一次的篮球比赛中,自己作为球队主力贡献了不少的力量。
碰到下雨天,篮球打不成,我就有了口琴的陪伴。在音乐中可以体会到韵律之美,轻重缓急,音律就像是心插上了翅膀,灵动变换,优雅自然。现在我可以较为连贯地吹奏简单的曲目,非常开心。
晚上八点开始是自己的学习成长时间。首先是专业课《物理化学》的学习,每天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边阅读,边思考,用笔写下知识点,认真做课后题。这样的学习支撑着我在专业领域的自信和对未来的希望,虽然很慢,但就像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样,一点点地在前进。
周二四六,安排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写文章。文章内容大部分都是有感而发,描述自己的状态和对生活、工作的一些思考。有时候也会与同事讨论问题,促进交流。
晚上十一点,吃一点夜宵,上床前做15个俯卧撑,30和仰卧起坐,带着满满的正能量,看会手机,睡觉。
我们建立了早起打卡群、写作成长群、管理学学习群、财富自由交流群、英语学习群,在各个学习社群的督促下,我才得以将各项任务按时完成,也收获了满满的成长。不仅如此,我还将这种社群监督的模式带到了家庭中,与兄弟姐妹一起成长,目前,家庭成长群也运行了142天啦!
每天,平凡而不简单;每天,我们都在进步。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