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屯田沓中、弃守汉中导致了蜀汉灭亡?

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姜伯约

因境内有世界珍禽朱鹮而被称为“朱鹮之乡”的陕西省汉中市,历史上作为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曾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

它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策源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位于中国版图之地理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汉高祖刘邦就是在汉中蛰伏,经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一举击溃楚霸王项羽。

蜀汉丞相诸葛亮屡次北伐也是以汉中为主要军事要地,其他一些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等也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

一直以来,汉中就是蜀汉门户,退可以自保,进可以直取长安,威胁两汉故都。长安一失,则整个关中震动,蜀汉顺势夺取之也不是难事。

所以当年刘备拼了命地要把汉中拿下,占据这块窥视关中、狼顾天下的跳板。

昔日先主还是汉中王时,曾破格提拔为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守汉中。魏延镇守汉中之法,就是在各个围戍内屯重兵以抵抗外敌,这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来犯之地敌统统阻挡在关外,使其无法进入汉中。

从地理上看,曹魏重镇长安与蜀汉重镇汉中之间被秦岭阻隔,但是有从汉中到关中(即包括今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地在内的“八百里秦川”,也称渭河平原或关中平原。)有三条峡谷古道贯穿,他们分别是东路长330公里的子午谷;西面长235公里的褒斜道;中路长210公里傥骆道。

兴势之战中,当时的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守御汉中,以不足3万的总兵力将曹魏辅政大将军曹爽率领的数十万魏军阻挡在傥骆道峡谷中,不断地袭扰、杀伤。王平和赶来的蜀汉费祎援军几乎让魏军全军覆没,他此战其实依然是沿用了魏延的成法。

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十一次出兵,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维在汉中实行“ 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蜀汉政权内部昏聩而失败。

公元263年,曹魏多路出击,意欲灭蜀。千钧一发之际,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姜维并不在军事重镇汉中,却身在遥远的甘肃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将帅分离,兵力分散,仓促之间,铸成大错。

最后,被称为“魏之子房”的钟会率军轻轻松松夺取汉中,被逼无奈的姜维只能退守剑阁。因此,后世不断有人质疑:姜伯约掌兵,为什么非要去沓中屯田而弃守蜀汉门户汉中?

其实,姜维这么做也不是一无是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是当时蜀汉内部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蜀汉相对于三足鼎立的曹魏和东吴其实是最弱小的,特别是夷陵之战大败之后更是如此。鉴于蜀汉的国弱民疲,本身资源禀赋和人才短缺,诸葛亮在世时不得不以攻为守,“六出祁山”反复北伐曹魏。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经过继任丞相蒋琬、费祎实行的修养生息政策,蜀汉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的窘境有所改善。作为蜀汉军事负责人的姜维继承诸葛丞相的遗志三番五次的征讨曹魏互有胜负,起色不大。

特别是姜维北伐遇到他的死对头邓艾,让他屡屡遭受巨大挫折,先后在狄道之战、段谷之战、侯和之战中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败给邓艾,蜀国君臣因此对他信心大减。

不要说朝中谦恭廉洁的丞相费祎多方制肘,不给姜维拨付大量军马,就是其他人更是物议纷纷、颇有微词。

当丞相费祎遇刺身亡之后,蜀汉基本上再没有能压得住场子的大臣,姜维的日子更加难过。费祎在世时因看重而越级提拔陈祗代替董允为侍中,吕乂死后,陈祗又以侍中加封尚书令、镇军将军。

大将军姜维虽然班位在陈祗在上,却常常领兵在外,少有参与朝政,因此陈祗得以上承主旨,下接阉竖,深为刘禅所宠爱,权力重于姜维。

实际上已掌握了蜀汉内政实权的陈祗虽说才干、人品一般,但是至少没有跟姜维过不去,对他还算支持。

但是正因为陈祗是一个凭借“多技艺,挟数术”、对上逢迎刘禅所好,对下勾结宦官而上位的重臣,所以他后来实际上与“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得以干预朝政”。

很多人都知道黄皓这个三国时期蜀汉祸国殃民的宦官,史载他“便辟佞慧,甚得刘禅喜爱”。蜀汉故丞相董允在世时,恪守正直,他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因此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干政。

董允谢世后,接替他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接纳黄皓,慢慢让他逐渐得以干预朝政。特别是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迷惑刘禅,操弄威柄,独专国政,最后导致了蜀汉的覆灭。

黄皓其人阿谀献媚,非常受刘禅宠信。后主刘禅之弟鲁王刘永因为憎恶黄皓而得罪他,黄皓在刘禅耳边进谗言离间刘永,以致他竟遭到哥哥疏远十多年不得朝见。

襄阳人罗宪时人都称其有“子贡之才”,由于他对黄皓不理不采,所以被外放为巴东太守;《三国志》的作者、历史学家陈寿当时在蜀汉为官,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迁贬。

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蜀汉大臣要么依附、交好黄皓,要么隐退。大将军姜维在侯和再败于邓艾后,蜀中对其颇有不满,黄皓早已想将姜维拿下,换上自己的亲信——右将军阎宇

阎宇并非庸人,“宿有功干,於事精勤。”黄皓趁机向后主刘禅进谗言,提议让阎宇取代姜维为大将军,代替姜维赴对魏作战前线。阎宇听说魏将邓艾非常厉害,因害怕此事不了了之。

早已对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不满的姜维得到秘报,勃然大怒,向后主刘禅上奏,直言要杀掉黄皓。

刘禅的回复耐人寻味: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并语含机锋地反问:“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

姜维由此看出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对此感到非常害怕,恐怕自己在朝中迟早会遭到暗算。在秘书郎郤正的指点下,姜维上奏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作为大将军的姜维带重兵在外,别人不敢轻举妄动,或可幸免于难。这种名为屯田,实为避祸的举动看似高明,但是稍微有点脑子的人就可以看出其破绽。最高的军事统帅怎么就带着百战精兵远离军事中枢去扶犁种田呢?

曹操时期大名鼎鼎的荀彧(文若)的族孙——从事中郎荀勖就指出:“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司马昭对此也心领神会。所以才有后来的曹魏全体出击灭蜀的决策。

除了政治原因之外,沓中屯田也是姜维为蜀国度身量制的一次军事防御战略的调整。从过去的诸葛丞相伐魏到姜维后来的多次出击,都有点勉力而为、“逆天时”而动的意味

所以世外高人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诸葛亮虽得其主,但不逢其时!就是这个道理。

蜀汉频繁用兵、劳师远征的结果就是加速消耗了本来就相对弱小的国力。以致连曹魏晚期实际的大当家司马昭都自信满满的认为:蜀国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蜀汉后期,魏蜀实力相差越来越大。姜维认为以往历任汉中太守魏延、王平等人的防御方法老成持重,可以有效抵御敌人,但是旷日持久地对峙、拉锯战,却无法大规模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也就是无法大胜。

显然长期相持空耗国力,对弱小的一方相当不利。姜维的战略思想是倾向放敌军入阳安关(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

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让对方无法就得到粮草的补充。时间一长,敌军疲弊缺粮,撤退是必然的!这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抱团进攻,围追堵截,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

如果能够依托地利,占据有利地形,扼住咽喉,让敌方大部队进来,只要固守的据点不失,打防守反击也不失为好办法,这个有点类似后世经常说的“敞开腹地,关门打狗”!

这种战略调整算是屯田沓中的军事原因。此外弃守汉中、屯田沓中还有军事、政治的综合原因。前面讲了,姜维逃离成都基本就可以达到避祸目的,可汉中也是可选之地哦!

甘肃自古称陇东、陇南、陇西“三陇之地”,陇山即现在所称“六盘山”。古人自然而然将陇山以东称为陇东,陇山以西则称为陇西或陇右。而今天的陇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区为陇南。

从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以诸葛亮先后六次伐魏线路来看,两次入侵关中,四次攻占陇西,其战略目标一直钟情于陇西。

虽有时兵发关中,然醉翁之意却在陇西。诸葛亮对曹魏的几次胜利,也基本上都是在陇西地区取得的。

姜维生于天水长于天水,是土生土长的陇西本地人,诸葛亮所说的“凉州上士也”。自然他对于陇西的山川地理可以说了如指掌。

基于此,姜维主持军政后的历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在陇西(右)一带进行的。陇西地区可谓姜维的主场,再加上有历史战绩打底,姜维认为陇西是他适合建功立业的福地就可以理解了。

屯兵沓中,依然不失为以攻为守的一着好棋,进可图陇右诸郡,然后大迂回进逼长安、关中,让魏人不敢垂涎汉中,随时起到对南下魏军的战略威慑作用。

沓中是凉州的腹地,虽说不能立竿见影地攻占关中,但是可以向西发展不断蚕食凉州,扩展疆土。

经过诸葛和姜维的数次征伐,蜀国在凉州地界确实已经拓展了一点地盘,如果姜维继续屯田沓中,可以稳固既得利益,积蓄粮草,为进一步蚕食整个凉州打下基础。

如果魏国置陇西于不顾,姜维完全可以在沓中养精蓄锐之后改道歧山,向左大迂回,从陇西郡向东突然发起进攻,这样或许可以不知不觉的绕过魏国的重兵防御,轻而易举的通过魏军的重兵防守的关口的后方,挥师一路杀向长安。

实际上后人反复责难诸葛亮不纳魏延出其不意出子午谷夺取长安的“奇谋”,这个不尽客观。且不说曹魏完全可以在这条最长的峡谷古道埋设伏兵,让进谷的蜀军进退不得,全军覆没。

即便国力弱小蜀汉军队侥幸得逞,也不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假设初战攻克长安,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

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蜀军又粮运险远,难以抗衡。更不用说在关中平原上蜀汉步兵与曹魏骑兵相较处于劣势这一先天不足了。

相反,诸葛亮主要思路是从陇西采取稳扎稳打的机会,一步步切断西凉和关中平原之间的联系,然后进军关中平原。

由于蜀国的步兵多、善于山地丛林战,几次北伐过程也证明了这点。蜀军在祁山通过山地伏击、火攻等战术有效歼灭魏军的有生力量,如名将张郃在木门道中伏战死,司马懿也曾经被困上方谷。

当然这是弱国的激进之举,是一部险棋。其前提条件是要蜀汉君臣一体、内外同心,协力对入寇汉中的曹魏军队打好“防守反击战”;另外曹魏没有下定全体出击、一举击溃蜀汉的最后决心。

遗憾的是,最后这两个前提都不存在。不仅蜀汉内部离心离德,当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时,黄皓耍神弄鬼,蛊惑刘禅敌军不会到来,并隐匿军情让蜀汉群臣茫然不觉。

而曹魏方面却吹响了灭亡蜀汉的集结号,改变对蜀汉向来主守不主攻的成规,一反常态,弃守为攻,而且是全线出击,破蜀必矣!

最后,姜维屯军沓中种麦在经济上也具有可行性。早在诸葛亮六次伐魏时,第二次和第五次都是因为粮尽退军的,后来采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运输的险阻艰难有所改观,但是粮食的来源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的解决。甚至与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重臣的李严因督运粮草不力而被削职流放。

姜维本人十一次领军北伐不克也有好几次是因为缺粮草,既缺少粮草的产出来源,也缺乏持续、稳定的运输保障能力。从蜀中运输粮草太消耗国力,因此军队屯田自足自给,是个不错的方法,无疑有利于继续北伐。

沓中是古代地名,地理位置约在今甘肃省舟曲县,是一个处于岷山、迭山环抱中的小型盆地。盆地地形,四面的群山可以防备敌人,使其易守难攻,中间的平原则适合农业耕种。

正像郤正所说“沓中土地极其肥壮,屯田以充军实”,这简直就是个适合屯军的风水宝地,有利于解决蜀汉一直短缺的粮食问题。

总之,姜伯约掌兵之屯田沓中、弃守汉中是当时蜀汉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原因促成的偏激进取一种国家战略。从魏蜀态势看,魏国太过强大,而蜀国到了穷途末路。蜀国在硬拼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想利用地利打一点防守反击,颇有赌博的意思,可惜赌输了。

姜维这是兵行险招,在过去蜀主攻、魏主守条件下可以支应一阵。没想到魏军反过去只防守不进攻的常态,兵分向蜀军大举进攻。

公元263年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邓艾率西路军3万余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牵制蜀汉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中路军3万余人,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东路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褒斜道)、骆谷(傥骆道)、子午谷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由于蜀汉政权的昏聩腐败,战局很快出现了一边倒的居民。刘禅却不待援军到达,就命汉中的蜀军撤退让魏国东路军长驱直入,接着阳平关副将蒋舒临阵投敌,让阳平关、汉城、乐城相继告破。

自古雄关大多是从内部攻破的,山河之险不足恃。人心固则国固。人心若散了,国亡无日矣。蒋舒叛变,用人不当导致据点很快失去,防守反击的计划也就直接破产了。

手忙脚乱的姜维便只得不作抵抗,且战且退,希望尽快赶到剑阁阻挡钟会大军。姜维骗过已经占据阴平桥头切断其归路的诸葛绪中路魏军,途中与正在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国援军会合,退守剑阁。

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面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的这里。

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钟会屡攻不下,但剑阁又是古时由秦入蜀必经的一条悬崖夹峙、深涧飞瀑的险道。加上魏军粮食不继,军心开始动摇,眼看魏军就要前功尽废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采用了邓艾的奇计,魏军以迂为直,以精兵偷渡阴平绕小道攻占涪城,兵临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出降。

从阴平到涪城,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其中无人之地就300多公里,一路凿山开道,遇水架桥,“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据说当年诸葛亮为防备偷袭,曾在阴平驻守的一千人马,因常年无事,被刘禅下令撤走!假如一千人据险力守,邓艾军在阴平道上以毡自裹下崖翻山时,魏军岂有活路?可谓天不助炎汉!

邓艾所率魏军魏军经历九死一生,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城下,让人悲哀的是蜀国江油守将马邈面对邓艾的一支疲倦之师竟然不战而降。

蜀国二线掌兵人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更是忠勇有余、才具不足的误国典型。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擅长书法绘画,记忆力强,17岁就被招为蜀汉驸马爷。但“知子莫若父”,诸葛亮评价诸葛瞻“成熟太早,难成大器”。

由于蜀人不忘旧德,因感念诸葛亮而余荫泽被诸葛瞻,凡是有了成绩皆归功于他,说是他建议倡导的;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满载美名虚誉走了特权路线的平庸“官二代”而已

所以后来邓艾率领军队攻入蜀汉腹地。诸葛瞻带领一批开国元勋子孙前往抵抗。临阵犹豫不决,错失先机,未能先期据险死守,致使邓艾长驱直入成都城下。

好在他还算有自知之明,“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脸回去啊?”,力战殉国。

再看蜀汉国破家亡之际,跟随诸葛瞻拼死一搏的只有刘备原来核心班底的后羿了,与诸葛瞻一起战死的有诸葛亮之孙诸葛尚、张飞之孙尚书张尊、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 李恢之子 羽林右部督李球,此前赵云次子赵广已在随姜维败退时临阵战死。

自诸葛亮、蒋琬、费祎死去之后,益州本土派系开始成为朝政的主要力量。尤其是以谯周,杜琼、周舒、周群等益州派系都是“身在汉营心在曹”,有“蜀中孔子”之称的蜀汉大佬谯周更是带头一直以“天命”、“天道”、“星象”等散布蜀汉政权要灭亡的舆论。

益州豪族坐山观虎斗,不肯为国效力,邓艾才能轻而易举地进逼成都。朝中谯周极力主张投降之时,蜀国尚有近十万可战之兵,他却劝诱刘禅投降。从钟会进入汉中到刘禅投降,曹魏亡蜀竟然只花了不到三个月,益州派系的鼓噪推动“功不可没”。

所以曹魏的几路大军突破蜀汉防线灭亡蜀国,应该说主要责任不是姜维屯田沓中、弃守汉中战略的失败,蜀国灭亡乃国力凋敝、气数已尽所致!蜀汉朝廷昏聩荒废、奸臣当道、君臣离心、内外猜忌、朝廷用人不当等客观原因所致!

欢迎交流 、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如果您还满意,请顺便给我这篇参赛文章点个赞呗:

FTN征文大赛 |史记 FTN通证“横空出世”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7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56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42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25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14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3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17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8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5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9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6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92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0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