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让同学们进行了一个小测验,个别同学做的不理想。中午,手机“嘀”的一声响了一下,我拿起手机去看,显示班级群的信息,以为是学生问问题,赶紧打开一看,心里瞬间咯噔一下,信息是一位家长发的,内容是:“你个笨蛋啊。”我猜想应该是家长在提交孩子的作业时,看到孩子做的题错的太多,然后批评孩子,发错了地方。这几天我正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所以对暴力语言很敏感。
语言的力量是无形的,而且非常强大。它会不知不觉内化到孩子的内心,如果是积极正面的语言,就化为一种养分滋润心田,如果是负面消极的语言,就像一把刀,一点点的挫伤孩子的心脏。时间久了,孩子会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孩子没有甄别语言真假的能力,你说什么他信什么。
语言暴力像是一把消音枪,谋杀了孩子的尊严和人生,虽然听不到枪响,刻骨疼痛却相伴一生。语言暴力无处不在,时刻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扫干净的地,等着老妈回来表扬一声,得到的却是“比小狗强了。”想起姐姐小小的个子,洗了大床上的床单,得到的是妈妈的却是嘲笑的声音:“你洗干净了吗。”前几天我在家里做了南瓜饼,自己感觉还是挺好的,做的很多,正好老爸老妈弟弟回老家,想着带几张饼让他们尝尝,又隐隐有些像小时候的担心,又会迎来老妈的一顿嘲讽吧?后来我带过去,也确实验证了在得到老爸老妈表扬的同时,又得到了老妈几句其他的批评。虽然已经四十多了,也知道老妈的心里没有什么,但是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老妈的语言暴力在小时候对我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想到这里,我在班级群里发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诗歌,让家长明白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与家长共勉,希望孩子们远离语言暴力的伤害,更加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