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应该是诗人从池州调任睦州时,途经秦淮,夜宿于此而作。
有着匡扶天下,安济黎民之志的杜牧,却生在了江山摇荡,朝堂混乱的晚唐,半生漂泊,不被重用。面对腐朽昏庸,危机四伏的王朝,诗人能做的,只有独对寒夜,独自感伤。
陈后主荒淫无道,作《玉树后庭花》,日日纵情声色,终成亡国之君,此后多年,《玉树后庭花》仍被无数歌女传唱。
此时的秦淮河畔,处处灯红酒绿,淫歌艳曲,那些夜夜传唱《后庭花》的歌女们,尚不知王朝已是国势日衰,风雨飘摇,昏庸荒淫的当权者们也依旧在过着夜夜笙歌,醉生梦死的生活。
面对满河月色,听着对岸的靡靡之音,诗人在万般感慨中,依然是对国家存亡,社稷安危的关切和忧虑。
<2>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小径,云里人家,经霜的枫叶,红如火焰。诗人站在秋日里,早已沉醉在这深秋的景致中。层林尽染的秋色,美得像一幅画。
在众多描写秋色的诗词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早已成为描写秋天的名句。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诗人独自站在秋阳里,满山的红叶,依旧红似二月的花朵。
<3>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
青山隐隐,江水迢迢,秋至江南,草木未凋,二十四桥的明月映照着幽幽清夜。有美人在这江南的月色里,玉指轻启,悠扬的箫声便在月夜里流淌。
江南的山水着实太过柔美。有人说,江南是一场温柔的梦,扬州则是这梦里的万倾明月,烟水渔歌。
在扬州的生活,无疑是诗人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诗酒风月,快意江湖。以至后来离开扬州后,杜牧仍时常忆起那段放纵不羁的日子,于是写诗问身在扬州的老友:你应该又在月下喝酒赏月听箫了吧,我又想念扬州了。
<4>
《遣怀》
—— 杜牧·唐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的风流,在扬州,体现的淋漓精致。秦楼楚馆,是杜牧时常出入的场所。既然满身才华无处施展,不如纵情山水,诗酒风流。
最初,青楼是指美丽女子居住的精致楼宇,曹植《美女篇》中有“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之句,后来,青楼成为风月场所的名称。
风尘之地虽被世人诟病,却从来不乏孤高冷傲,才华横溢的女子。在这些烟花之所,诗人可以与可心的女子把酒言欢,一起吟诗抚琴,于浮华与喧嚣中,辟出一方天地,体会诗酒风流的快意。
在诗中,诗人写自己在江南的落魄失意,诗酒风流,写自己曾为那些细腰婀娜的歌女和体态轻盈得仿佛能在人掌心中起舞的舞女而痴迷陶醉。
只是,无论扬州的风月有多美,他终究是要离开的,所有的欢乐,都有结束的时候,他纵使与某个女子两心相悦,最终还是要以离别收场。
所以诗人说,十年扬州生活仿佛一场梦,自己在青楼女子那里最终只落得个薄情的名声。
但无论如何,在扬州,虽然是失意,是落魄,但也曾风流过,快意过,欢愉过,沉醉过,这就够了。
扬州,成了杜牧无比怀念的地方,所以在离开扬州后,写下了这首《遣怀》。
<5>
《赠别二首·其一》
—— 杜牧·唐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写的同样是扬州,不过不是在扬州时的诗酒年华,快意江湖,而是离别扬州时与心仪女子的临别赠言。
诗中的女子年仅十三岁,身姿娉婷袅娜,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这位女子有多美,诗人没有直接说,只说在这春风十里的扬州城,不知有多少歌楼舞榭,在那些珠帘翠幕中,又不知有多少艳丽佳人,但都不如诗中的女子。
看来,诗中的女子是这扬州城里最美的人了,眉目如画,笑颜如花,体态轻盈美好,又正值豆蔻年华。
能相逢这样的女子,谁又愿意与之离别呢?
无奈世间情缘难续,世事无常,诗人就要离开扬州回长安了,从此关山难越,山水两茫,再美的相遇都将被时光画上句号。
在离别前,作为诗人的杜牧,只能用诗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舍和离别的哀愁。
杜牧在离开扬州时,共写了两首《赠别》,这是其一,还有其二:
《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是通过写女子的青春美艳,委婉表达离别的不舍。第二首则是直接写离别时的场景,直抒离别的难舍和惆怅。
<6>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游览赤壁古战场时所留下的一首咏史诗。诗人以古鉴今,借一场著名战役的遗迹,展开对朝代兴亡的深深叩问。
众所周知,三国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借助东风,运用火攻,大败曹军,从而改变三国的历史走向。
同样是游赤壁写咏史诗,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苏轼眼中,周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谓千古英雄,儒雅风流。
但在杜牧看来,英雄的成败,历史的发展,暗含着一定的偶然因素,正如这场战争,胜负或许只在东风的一念之间。假如东风没有助力周瑜,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二乔将被曹操锁于铜雀台。
杜牧通过这首诗含蓄的表达自己身负才华,却生不逢时,不被重用,青春虚掷,无处借东风的苦楚与悲哀,从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
<7>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其知名度,在众多经典古诗词中,都是排得上号的。其流传之广,喜爱之众,想必大家都知道。
此诗大概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写的是江南清明时节的独特景象。
清明时节的江南,细雨纷纷,烟雨迷茫,一路的泥泞与湿滑,使得行走在羁旅路途的人们,一路小心翼翼,落魄断魂。
原本是与家人一起踏青扫暮的日子,诗人却还在远路漂泊,心中难免愁苦烦闷,于是想找个小酒馆歇歇脚,避避雨,喝点酒消消愁,驱驱春寒,暖暖身子。
于是诗人询问路旁放牛的牧童,何处可以寻得酒家,牧童并未作答,只是用手指向远处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高挑的酒幌仿佛已在那春日的细雨杏花间隐约可见。
这首诗诗意很简单,浅显易懂,但营造的画面和意境却令人回味无穷,悠然神往。
<8>
《秋夕》
—— 杜牧·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很别致的宫怨诗,写深宫中一位宫女的孤独与凄凉,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诗人独具匠心,一反先写景、后写人的常态,运用场景式描写,一、三句写景,二、四句写人,人与景交替,每两句为一个场景。
有人说,这首《秋夕》很像一出独幕哑剧,有时间:初秋深夜;有地点:帝王后宫;有人物:身着轻罗手持团扇的宫女,有布景,有情节。
深秋的夜晚,深宫内,白色蜡烛摇曳出秋光一样清冷的烛光,昏暗的烛光投在画屏上,越发清冷寒凉。
深宫的院落宁静冷清。夜已深,朦胧的夜色中,点点闪光的流萤在飞动,寂寞的宫女挥动轻罗小扇,追打飞来飞去的流萤。
夜越来越深浓,如水的月光洒在石阶上,寒意袭人,寂寞的宫女独自坐在深夜的寒凉中。既然得不到君王的临幸,索性就躺在寒凉的石阶上,仰望天河两岸的牵牛织女星,想象着牛郎织女幸福的爱情传说。
全诗不着一字孤寒凄苦,只用两个场景,便生动地展现出了一位被君王遗弃的官女,深锁深宫,爱而不能的孤独寂寞与哀婉凄凉,可谓“宫怨”诗中的千古名篇。
<9>
《过华清宫·其一》
——杜牧·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此后,中晚唐许多爱国诗人,都将唐王朝衰败的原因归咎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于是用诗的形式,讽刺深宫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杜牧也不例外。
这是一首咏史诗。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和杨玉环,揭露帝王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评击唐玄宗昏庸无道,贪色误国的罪恶。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着笔。从长安回望华清宫,林木葱茏,花繁叶茂,宫殿楼宇重重叠叠,整个骊山恍若一堆堆锦绣,美不胜收。
突然,平日紧闭的宫门,被一道道依次地打开,一骑飞驰的快马,烟尘滚滚的飞奔而来,穿过千重洞开的宫门。
人们只看到千门依次被拉开,飞骑扬鞭过宫门的壮观,却不知道那是在为杨贵妃运送刚从南方采摘下来的荔枝鲜果。
君王为博美人一笑,不惜劳命伤财,千里迢迢为美人运送鲜荔枝,可见帝王妃子的生活有多腐朽侈糜,而这种荒淫侈糜的享受,却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
在过华清宫时,杜牧一共写下三首七言绝句《过华清宫》,这是第一首,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而其第二首,也用同样的手法揭露帝王的骄奢淫逸、糜烂腐朽与昏庸无道:
《过华清宫·其二》
——杜牧·唐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全诗写战争的风云即将来临,安禄山的叛乱已近在眉睫,而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仍在日日寻欢作乐,在骊山上演奏他所改编的得意舞曲《霓裳羽衣舞》。
在诗人眼中,这与荒淫无道的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日日纵情声色,终成亡国之君,如出一辙。
<10>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的春,美得像一场梦,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山水如画,烟雨如诗。
诗人用手中的笔,写尽了这干里江南的锦绣春色:处处莺歌燕语,处处绿叶红花,处处山村水郭,处处酒旗飘扬,绿柳拂河堤,春色映酒家……
烟雨一来,一座座屋宇重重、雄伟壮丽的佛寺,笼罩在细细密密的烟雨中,整个江南,更是如梦似幻,幽美迷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除了描写江南烟雨迷离的景致外,也暗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那些南朝遗留下来的古寺,如今又还有多少笼罩在这江南朦胧的烟雨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