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考察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让HR进行分析,可能说出很多不同的观点:判断一个人的工作经历是否属实,面对问题能否快速思考出合理的解决思路,个人的工作意愿、抗压能力、结构思维、执行能力……
说一个人合适,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解释他的优点。
说一个人不合适,也有太多的角度,可以找出他的缺点。
但有一个原因,面试官或许不会告诉求职者,也未必会汇报给老板,但却对最终面试结果,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力——眼缘。
看起来,这个理由很不专业。但在实际中,它却至关重要。
所以,最好的面试过程,不是一个场个人能力Show,而是一场轻松愉快的聊天。

一、别把面试官当作工具
换位思考,若你是面试官,有一位求职者前来面试,他的能力极为出色,沟通也表达得体,但却和你有深仇大恨,你会让他入职,成为你的同事吗?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真实的面试中,若是对一个人感官不佳,或者说看不顺眼,也足够让面试官压下一个人的简历。
或许有人,可以像故事里的包公一样公正,放下个人的好恶,完全以对公司的利弊,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合适。
但这样的人,你认为会有多少?
1、尊重面试官作为一个人的身份
面试官是人,不是工具。
既然是人,就难免受到人性的影响,会因为个人好恶,影响决策判断。
如果把面试官当作用户,去分析他的需求,你的视角或许就会有所改变:面试官所考虑的,不完全是能力、效率等角度,还有他自身的需求。
首先,面试官如果是专职HR,他所需要做的,通常只是“完成招聘工作”这样一个阶段性任务。
一个人只要基本合适,这项招聘任务就算成功。至于入职者究竟未来在公司是骨干还是普通员工,是否能给公司带来质变,HR多数时候不会为此负责。
但是,这个人未来要在公司就职,会与HR成为同事。入职者是否是一个好同事,是否会配合HR部门的工作,是否能与自己融洽相处,却会对HR未来产生一些产生影响。
因此,是否愿意与一个人成为同事,甚至比一个人能力是否出众更重要。
毕竟,对HR来说,一个与自己合不来的人,他越出色,在公司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越大。
而一个和自己投缘,聊得来,甚至可能会成为朋友的人,对HR来说,未来也可能成为自己在公司的助力,甚至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至少也不会给自己添麻烦,不会让自己不顺心。
所以,毫无疑问,HR会更喜欢那些,能跟自己聊的来的人。
此外,若面试官是用人部门的领导,虽然对一个人的能力,可能会更为看重。但对一个人是否与自己合拍,同样也不会忽视。
领导不会希望手下一堆刺头,不会希望有人天天来挑战自己的权威,不会愿意给自己找来一个可能影响部门安定,或只是影响自己心情的人。
所以,即使要找能力强的人,用人领导也更愿意在顺眼的人中挑选。
倘若聊不来、不合拍,即使能力出众,也很难得到青睐。
2、聊得来的人,更出色
当一个HR,向自己的上级,或用人领导推荐一个面试者时,给出的理由,往往不会太过直白的说:“我喜欢这个人”。
即使他内心是这么想的。
HR会把这个面试者的过往经历、个人特征,从更积极正面的角度描述,从而解释选择这个人的合理性。
HR是在为了这个有眼缘的人说谎吗?
并非如此。HR本身就会认为,自己所喜欢的那个人,更为出色。
因为我们的感觉,是极容易受到喜好所影响的。
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中,也把喜好列为了影响个人决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正所谓“爱屋及乌”,又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当我们对一个人抱有好感时,会从更多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他的一切。
面试官也是如此。
同样一份创业失败的经历,面对一个不喜欢的人,面试官可以解释成这个人缺乏能力、缺乏眼界、只会蛮干。但面对一个喜欢的人,可以解释成充满激情和态度,勇于尝试。
同样在一个岗位上待了8年的经历,面对一个不喜欢的人,面试官可以解释为此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面对一个喜欢的人,也可以解释成尽忠职守、爱岗敬业。
毕竟,面试这个过程,希望从一张简历+几十分钟的时间中,看出一个人的一生,本就无法做到准确、全面。
甚至很多时候,判断依据仅仅是感觉。大部分理由,都是内心做好决定之后,所进行的合理化解释。
就像我们买一个包包,买一款手机,有多少人又凭借了理性?
很多人只是被品牌、被外观所吸引,内心已经有了购买倾向,再去发现这个商品的优点:这款手机像素高、内存大,很适合我。同样的像素、同样的内存,其他品牌手机就没有吗?
面对一个聊得来的人,你的视角会站在发现他优点的角度,自然会觉得他更加出色。
面对一个聊不来的人,你的视角会站在审视他缺点的角度,自然会觉得他更加不堪。
生活里,那些社交能力强、亲和感强的人,从来不惧怕找工作,也总能找到相对合适的工作。
当他们和面试官聊的来的时候,面试官就已经帮他们脑补好了优点。
二、别把面试当考试
既然,聊天在面试中如此重要,又该如何把天聊好?
1、放松
很多人在面试中,往往过于紧张。肌肉紧绷着,甚至连说话音调都跟平时不同。这样的状态,自然无法顺畅聊天。
不仅面试者会因为紧张,无法温和、友善、有趣的表达出自我。面试官也会被面试者的状态所感染,无法进入到聊天的状态当中。
面试过程,就会变成冰冷的提问、回答,没有什么情绪波动的例行公事。自然称不上成功。
想要在面试中把天聊好,先要学会放松。
(1)态度上,改变认知,别把面试当考试
确实,面试容易让人紧张,因为它可能掌握着,你未来几年的收入、人生走向。
但在沟通中,越过慎重的态度,往往会让人越不自然。
过分慎重会成为一种负累,让你无法进入轻松愉快的聊天状态中,无法和面试官产生情绪上的交流。
想要改变,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这种状态,有些过度了。
从告诉自己放松开始。
(2)行为上,增加体验,越多经历越自然
即使告诉自己放松,也无法立刻就松弛下来。
松弛的状态,需要你的认知、潜意识、神经、肌肉,共同运作才能达到。
在你认识到需要放松,和做到放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增加体验来达成。
心理学上讲,这叫做体验依赖型—神经可塑性(experience dependent neuroplasticity)。体验会让你的潜意识、神经、肌肉协同,服从意识的指挥,从而真正实现在面试中放松。
就像一个第一次约会的小男孩,即使平日能说会道,也可能会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而有过几次约会经历后,就能变得自然得多。
2、以面试为线索,用情绪来交流
虽说是聊天,但上来就拉着面试官唠家常,显然也是不合适的行为。
一方面,这些话题与面试本身无关,太过刻意的切换话题,就会让人感觉到你的目的性,感觉你在套近乎,从而产生戒备心。
另一方面,你与面试官只是初识,如果直接聊生活中的事情,很容易超越对方的社交边界线,让对方感觉到不适。
所以,面试聊天,仍需要从面试相关的话题出发。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是冷冰冰的回答问题,而是不断把话题延申。
阐述一段工作经历时,不用只讲成绩,也可以说说那个公司最有趣的特点,以及一两个简单的工作故事。
描述职场愿景的时候,不必局限于自己想做什么,也可以谈谈对职场的看法,对职场间同事关系的看法。
面试官询问住址的时候,可以跟他谈论谈论通勤的话题,把自己以前倒4趟车上班的事情当作笑话讲出来。
从职场的话题开始,不断向各个角度延申,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基调,不断寻找情绪共鸣,从而产生愉快的聊天体验。
3、不以炫技为目的
往往,面试的过程中,人们会专注于讲自己的优点。以求得到对方的欣赏。
但说出来的优点,往往不再是优点。
评价一个人,人们更喜欢自己看。
抛开面试场景,如果一个刚认识的人,在跟你聊天时,不断向你炫耀他的家庭,炫耀他昂贵的衣物,炫耀他五湖四海的朋友,炫耀他参加过巴黎时尚秀。你会如何看待这个人?
“跟我炫什么炫”
对于公司来说,了解一个面试者的优点很正常。但对于一个面试官来说,一直听面试者吹嘘自己的优点,就并不是那么舒服了。
所以,在面试的过程中,不要以展示自己的优点为最终目的。不要一得到说话机会,就阐述自己的优点。
沟通过程以和对方达成情绪同频为目的,创造良好的聊天体验。
若在面试中,你和面试官一见如故,聊的不亦乐乎,得到一个offer,真的很难吗?
即使,因为一些公司硬性要求,比如学历、比如经验,你未能入选。但在经历类似的面试者中,你仅凭聊天,就足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