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各类工作群、交流群成为了信息传递和工作推进的重要平台。然而,当下却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干部对“群”产生了“路径依赖”,在“群”中的时间多,到基层、到群众中去的时间少,部分“群”更是变成了“作秀群”“包袱群”。这些行径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是脱离实际、作风不实的表现,究其本质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根藤蔓上结出的苦瓜,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群”真正服务“群众”。
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群”已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成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和生活方式。对于文联组织而言,各类工作群、协会群、创作群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打破了时空壁垒。当我们娴熟地穿梭于一个个“线上群聊”时,更需时刻警醒与反思:我们是否也因此困在了信息的“茧房”里,满足于屏幕间的热闹,却忽略了窗外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因此,文联工作必须深刻理解“到‘群’中去,更要到群众中去”的辩证关系,其核心在于如何让虚拟的“群”更好地服务真实的“人民群众”,让文艺的根须更深地扎进生活的土壤。
要让“群”服务“群”,首先干部们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群”的作用。“群”只是一种工具,不能替代实地调研和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干部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上,通过实地走访、与群众谈心等方式,真正掌握群众的实际情况,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合理利用“群”,把“群”作为工作的辅助手段,及时传达重要信息、反馈工作进展,但不能让“群”成为工作的全部。
一、“群”是桥梁与工具,而非终点与目的
“群”的建立,初衷是服务。文联通过建立作家群、艺术家群、会员群,实现了政策秒达、通知瞬发、讨论随时,这是工作方法的现代化升级。方便了我们联系艺术家、团结文艺工作者。但必须认识到,“群”的活跃不等于工作的扎实,“群”里的点赞代替不了线下的掌声。如果工作止步于“群”内,将所有的互动、调研、创作都局限于方寸屏幕之上,那么文艺工作就有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危险。屏幕上的交流再热烈,也无法完全替代一次握手的温度、一次采风时身临其境的震撼、一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时心灵的碰撞。
二、到群众中去:文艺生命力的唯一源泉
“文艺为了人民、文艺属于人民”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文联工作的重心必须下沉,再下沉。真正的创作灵感和艺术生命力,永远蕴藏在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联干部,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群”里布置任务、收集作品,更要主动走出“群”聊,走进“人群”。另一方面,利用专业优势,为“群”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在“艺术鉴赏群”中,文艺评论家定期分享艺术评论文章,引导群众提升审美水平,让群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要让“群”真正服务“群众”,首先干部们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干部们不能把“群”当作逃避深入基层的借口,而应该把它作为辅助工作的工具。组织艺术家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社区街道、改革一线,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创业者的拼搏、守护者的坚韧、普通人的悲欢,让这些最生动、最质朴的故事成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要让群众成为主角,共享文艺成果。文联的工作不能是“小圈子”的自我欣赏。要利用“群”的组织优势,策划开展更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如组织“文艺轻骑兵”通过微信群报名接龙,深入乡村学校、敬老院演出;举办“百姓大舞台”“社区艺术节”,让群众从观众变为登台表演的“民星”。让艺术不仅被观赏,更被参与、被创造。
要向群众学习,接受人民检验。一部作品的好坏,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可以利用“群”进行作品初筛和意见征集,但更要敢于把作品拿到现实中去,举办线下看片会、作品研讨会、广场展览,直接听取最真实的反馈。人民的口碑,才是最高的奖杯。
三、让“群”服务“群”:实现线上线与下的深度融合与良性循环
让“群”服务“群”,第一个“群”是虚拟的微信工作群,第二个“群”则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文联工作的智慧,就体现在如何让前者高效地服务后者,形成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
1. 以“线下体验”反哺“线上内容”。 将线下采风、活动的精彩瞬间、创作成果,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在群内及更大的新媒体平台分享,扩大影响力,让未能亲临现场的人也能感受氛围,使“群”的内容充满生活的温度与泥土的芬芳。
2. 构建“服务型数字文联”。 超越“群”的聊天功能,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更精准地服务人民。例如,建立线上文艺需求征集平台(可基于群功能开发),让群众“点单”,文联“派单”,艺术家“接单”;打造线上文艺资源库,向公众开放优质文艺课程、数字展馆,打破服务的时空限制。
总之,让“群”服务“群”,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工作方法的创新;而“到群众中去”则是文艺事业永恒不变的根与魂,是价值旨归。文联组织绝不能以“键对键”替代“面对面”,必须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将线上聚集的能量,转化为深入生活的动力,将“群”里交流的灵感,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只有让“群”真正回归服务群众的本位,才能让干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才能让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唯有如此,文艺创作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文联才能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书写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新时代文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