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看完余华的《活着》之后,我又忍不住把《许三观卖血记》看了一遍。总得来说,这本书让我的感触并没有十分的大,而且故事的起伏跌宕并没有《活着》这么深刻。同样经历的也是那些时代,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等,但《活着》写的更多的是乡里人的角度,而《许三观卖血记》更多的是以城里人的角度去写。但因为我的历史知识、思想高度有限,只能从几个角度来浅谈一二吧。
第一,性。在我以为,以往的人都很淳朴,都很传统,都很在乎贞洁。但,我感觉我错了,我把所谓的性爱看得贵重了。许玉兰,在跟许三观定婚以后,还能让何小勇捉奶、上床,而理由竟然是,被捉奶之后完全没了力气。虽然我也不大了解女生的构造,但我觉得也不至于一点反抗也没有吧,而且这还是在自己的家中发生的事。到此,我还想着能为自己找到一个理由来坚持自己对性爱的忠诚。但,我无能为力。再后来,许三观为了报复也好、为了消除许玉兰多年的不体贴、不善人意也好,他居然爬上了林芬芳的床。其实许三观从结婚前就怼林芬芳有意,但还是依然选择了更漂亮的许玉兰。我想男人都是花心的吧。但女人何尝不是呢。同样的女人林芬芳,在自己家中被许三观摸腿摸到了床上,是因为心中还是对许三观有着喜欢,还是为了什么?我想不懂,也不想想了。或许人性本如此,不分男女。或许我们真的不应该太过看重性吧。毕竟人生于世,起码也该为了自己而活一下。
第二,许三观。在我认为,许三观虽然先得软弱,但却为了这个家,一直费心费力。首先贯穿始终的卖血渡难在此不提了。我觉得更多的是费心。在一乐9岁之后,才真正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在之前虽然还有乱传,但许三观一直在暗示自己或者欺骗自己,一乐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然而,最后骗不了自己了,在许玉兰的亲口承认中打破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那是一种我觉得无法呼吸的悲伤。这么多年,一直跟自己说,妻子是爱我的、儿子是我亲生的,到最后妻子跟自己说婚前我就背叛了,儿子不是亲生的。这种心累,若是我估计真的无法坚持。但许三观坚持下来了。一没有对何小勇大吵大闹,二没有对许玉兰彻底反面,三没有对一乐斩断关系,只是不经意想要逃避却无法避开这个自己养育十年、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之后一乐打伤别人,许三观转折几番之后也卖血赔偿了;之后一乐病重,许三观不顾生命、多次卖血只为救一乐。对妻子,许玉兰总坐门口哭哭闹闹,把许三观仅有的尊严践踏得无处可放,许三观虽然生气但也没有就此断绝。只是在后来做错了一次,但我也觉得是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而去做的错事。虽然不值得推崇,但在我眼里,似乎也情有可原。毕竟,人总会对比,然后带来更多的心理上不平衡。最让我感动的是,许玉兰被批斗的时候,三个儿子都为母亲而羞耻,只有许三观冒着风险去照顾许玉兰。在最后家里批斗的时候,拿自己跟许玉兰的偷情经过,跟三个儿子说,我想更多的是告诉儿子,母亲并不是坏人、只是人性而已,许玉兰如此,我亦如此,将来您们也可能会如此,不要总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去谴责别人,因为人性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连我都能包容了,还有什么不可包容的呢?我想,这样的男人真的很累。
第三,许玉兰。做妻子来说,我认为她是不称职的。第一不忠,婚前还把初夜给了别人,这是一种极大的背叛,而且还为前男友生下了儿子,让丈夫养了10年,这是大大的绿帽子啊。第二不义,许玉兰为什么要跟许三观结婚?其实这就是涉及现实的问题了吧,许三观模样不差、钱多、而且姓许,更好地传宗接代。至于、何小勇的不挽留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许玉兰能有更充分的借口而已。第三自私。每次遇到问题,都会在门口大吵大闹,说自己的凄惨,这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的好受吧,想得到更多人的体谅与支持,想把道德舆论的力量来对抗许三观。这是我极不喜欢的,我是我想不懂的。所谓家事不得外扬,我并不知道许玉兰把所有的丑事往外说能有什么用?其他人的同情对家庭的维系有啥用?只能安慰安慰自己罢了,只能为自己更多的无理取闹增加没有得筹码罢了。但,这些无理取闹中,更多地是对男人面子、尊严的践踏!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无论男人亦或是女人,一个人没有了面子、一个人成为了他人的笑柄,这会让这个人的交际变差、让人的生活、工作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响的。特别是,这是自己的另一半,他没有面子,难道自己就是长面子了么?正好相反!夫妻本来就是共同体,在家里可以随便闹,但在外通过有损对方来为自己正己的话,这既损己又毁他。揭他人之短来满足个人之欲,无耻而又无脑。
最后,此书我其实并不大喜欢,尽说些夫妻间的破事儿,让我更觉婚姻之无味、无谓。当下社会,育儿成本高、养育父母难、何必又要在婚姻之中自寻烦恼呢?!单身一人,逍遥自在,岂不快哉!(来自已婚育儿人士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