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6点,从黄科大出来,我伸伸胳膊,感叹这两天一夜的混沌线下大课学习,真的是很烧脑。合伙人约了他们组的伙伴准备一起去吃饭,我拒绝了,中途路上去见了一个朋友后,直接抓紧时间往家赶。
我打算梳理下这几天的收获和学习。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晓波书友会负责人饼哥准备在光明乳业河南总部做一次读书分享,内容正好是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经典名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我微信私聊他,结果他很热情的邀请了我。加上对光明这个全国知名奶企挺好奇,看到主办方安排的还有参观企业的流程,就报了名。
再说周五下午的学习,我按时到了,从两点开始分享,一直到将近六点才结束。饼哥的分享很有针对性,内容也非常多,加上我没有真的读这本书,有些内容我觉得无法马上消化,我只把他的PPT里我感受能带给我启发和灵感的内容拍下来,存在了印象笔记上。大概拍了三十多张,准备过两天读这本书的时候,配合着看。
整个过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不再对管理这个话题畏之如虎了。实际上,管理本身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它的积累确实有一条可视化的路径。不用仰望太远,关注当下,做好提升的每一点滴,循序渐进就好。
还有,月饼他分享过程中提了一个李笑来关于生活和事业如何去做选择考虑成本的观点——
“注意力>时间>金钱”。
我很早就听过这个论点,也比较认同,可是最近创业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去面对和解决,我渐渐掉到一个稀缺心理里。这个重新提醒了我,明晰当下要解决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要适时割舍的是什么。
周五晚上结束,我回到公司,员工都走了。合伙人和我商量第二第三天学习混沌大学里要准备的PPT,他觉得要有一个好的准备。我们一起重新看了作业要求,上面要求我们结合自己企业目前的情况,用思维模型诊断当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没有捋出思路。我当时觉得作业给的概念太大太空,没有理会。于是我们决定暂时不写了。(事实是,合伙人回家后又重新尝试开始写,写到夜里十一点,睡到五点,又改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完成了一份PPT作业。)
周六刚过去,上午先是从北京过来的王学辉领教分享。听了五分钟,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大咖,自信淡定,温文尔雅。有种特别的气质。分享的是他的朋友张邦鑫董事长的企业——好未来的战略创新故事。好未来是目前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市值最高的企业。总体来说,分享深入简出,跟现场的观众们互动也不错。我觉得这样的学习形式也不错,甚至掏出背包的笔记,记录起来。
结果他分享完之后,在主持人引领下,这期学员马上开始分班。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报的是组织班。进班后,按照预先分组的情况,我在三组,他在十组。班级里混沌大学的工作人员组织各组开始了热闹的自我介绍分享。结果介绍完才发现,我们组九个人,居然有八个都是互联网从业者。因为分享时比较有激情,我还被大家集体推举为队长。紧接着,按照主持人要求,我们开始组内分享自己准备的PPT。结果,只有两个学友准备了。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慢慢看到每个人的见识和知识储备了。至少组内两个同学分享完他们PPT后,具体行业不同,问题具体而又好像无解,我自己基本不知道如何去评点。更别说引领大家帮着修改精进,我开始承认自己平常在混沌大学简单听过课没做作业没有交流,其实学的东西并不多。这个时候我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学友替我解了围。评点准确又中肯,配套的还有解决方案。后来下来细聊,果然都是大企业的高管,一个是小米的河南区培训总监,一个是滴滴的高级经理人。
尤其让我感激的是,代表组内在全班分享的机会,大家以我是创业者的理由都留给了我。基本周六下午到夜里11点结束中间的班内小组分享都是我来做的,我从一开头的紧张心虚尴尬,到慢慢摸准方向找到逻辑,中间大家也不断的鼓励我。让我在运用过程中,慢慢越来越有感觉。对课程里“第一曲线”“破局点”“第二曲线”“组织心智”“边界创新”几个主要思维模型理解越来越清晰,并且能主动用到。真的收获很大。
晚上吃饭交流时,我请旁边大我三岁的杨程(滴滴河南高管)给我一些建议和反馈时,他给我的建议,让我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我从他的反馈里,突然发现我之前有点掉进学习的误区了。因为前段时间开始创业之后,我总觉得自己能力欠缺好多好多,虽然有些做事的心得和经验,但也不系统。我觉得必须系统学习下包括管理和培训在内的企业经营知识,提升我的认知。
从他的话里,我突然发现我自己陷进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想学会,觉得什么都要改。认知要提升,能力也要整体提升。他直言不讳的说,你的境界已经提升的暂时可以了,现在反而是提升自己具体能力。比如数据分析,比如销售技巧,应该是术的层面去打磨自己,而不是还去耗在那些广度够但不具体的层面,比如沟通力,还有培训能力。这启发了我。我同时想到,我以前还有个无效的认识是,就是我深受以前学习LP时那句“不要掉进事儿里”的影响,管理员工时习惯看人的状态而得出结论,而我合伙人则往往是通过KPI数据(员工每日电话量,客户数量,成交情况等)去了解员工的状态,我一开始不以为然,觉得他这样治标不治本,不深入。现在想想,反而是我应该学习更简单更规则化的管理模型。
话说回来,不是关注人不对,而是日常管理和激励中其实应该更靠数据和制度规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前段时间我把一个销售叫到办公室深聊,聊到他眼圈通红,表态要好好做,可他回到工作岗位后,不久还是时不时偷懒上班时间刷今日头条。
说到底,任何方法论和思维模型都是有适用边界的,管理者不可以盲听盲用,一厢情愿的使用。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关于抽象化和具象化能力的使用,我开始学习和总结。这是早晨我和合伙人一起去学习的路上总结到的。
以前,我很喜欢思考和人讨论抽象化的问题,包括一些概念和思维模型。我觉得这代表了一个人看问题的认知和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我对偶尔个别人说这些全是大道理的话嗤之以鼻。但是我心里其实有时也觉得,有些时候,具备认知的深度并不能保证能实际操作到的效果。所以心里也有些困惑。
但是我今天发现了,单单具备把问题抽象化,追根溯源提升认知深度的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具象化的能力,比如具体的可操作性,具体方案,具体经验,其实在做事的时候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在过去被我无意识回避了。
说白了,抽象化的能力代表一个人的认知高度,懂得把问题抽象化得出有效思维模型可以解决更多的同类同质问题,解决问题更高效。同时,具象化问题,像解刨一只小麻雀一样,把问题拆分足够细,能更趋向于保障可以实际解决问题。这是真正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关于这个,我把它理解为“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能力”。
这两天的学习里,其实所有的学友都是用PPT来阐述表达的。但是从始至终我基本没有感受到,有哪位参赛者是依靠说法上周全或者逻辑上的辩论去获得胜利的,尤其是创业者们,全部都是尽力真实和理智的。抽象化的展示不是为了做一个好看的PPT,他们展示的是问题本身。都具备一个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同时,在提出具象化的解决方案时,也基本没有掉进鸡毛蒜皮的比较里,有经验和相对应的能力。这很棒。也是我接下来要去学习的。
总结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继续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