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历史发现有战争有胜利的也必然有失败的,我们通常归功于将军的能力。实际上任何军事战斗的结果只是证明了一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比如长平之战为何秦国要使用反间计呢?秦国不是有战神白起吗?答案只有一个,如果赵国在廉颇的带领下采用防守的策略,秦国远征毫无胜算。廉颇也是算准了防守战略是必然胜利的,虽然在局部可能会导致一些失败。但是赵王不懂兵法,认为龟缩之策有失颜面,且局部连连失败感到屈辱。赵王要的是先主动出战然后寻求战机取胜,那么就犯了兵家大忌: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是一代名将,那个时候秦军攻打赵国势如破竹,赵奢带领五万兵马在离邯郸不远的地方驻扎,在迷惑了敌人之后星夜兼程占据战略要地,又听从属下的建议抢先占据必争之地北山,这才将秦军打的必然失败。
赵奢之所以取胜虽然用了一点强而示弱、兵不厌诈的手段,但是他兼听则明,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铁律让他必然成功。
秦赵战略大决战,赵国启用名将李牧全面指挥,当时秦国强大,赵国羸弱,李牧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将秦军各自引入埋伏圈开展战略击溃战,一举将秦国几十万大军打的溃不成形。不过赵国兵力、国力有限,不能实施歼灭战。此时秦国也有名将王翦,却也不敢对战。这就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结果啊。秦国不得已又开始实施反间计,赵王多疑少智,偏听郭开之言,杀死了李牧。秦国立马启用王翦,数月后邯郸城破,赵国亡。
赵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军事强国,但是国家却没有在经济上有多大的起色,相反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百里奚强国之策后国力已经不是东方六国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的。赵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名将辈出也仅仅是延缓了灭亡时间而已,再加上君主昏聩,已然不可能再次复强。秦赵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虽然赵国此后屡屡战胜那些觊觎土地的邻国,但是经济力量却日薄西山。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统御全球,国与国之间最终较量的还是综合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风口,如果你不居安思危快速的裂变市场,即便将来有所小的胜利,也无法挽回悲催的结局。
当然,在实施这一切之前,我们需要一个平常的心态,时刻牢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虞公好宝,不听宫之奇的建议,百里奚知道无法谏阻,坐视被晋国所灭。后沦落楚国放羊,被秦国以罪奴身份五张黑羊皮换得,秦穆公听从强国策,为日后统一天下做好了铺垫。
世无人才,自塞者遍寻不得,世有奇才,耳聪者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