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年谱读后感。

这几天,我去读了《毛主席年谱》,想了解一下伟人的生平。但由于我资质实在有限,目前只读到毛主席三十岁的时候。

在毛主席17岁时,他十分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且赞成君主立宪制,希望由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维新派来进行改革。为什么毛主席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当时毛主席所处的环境仍是清朝末年,社会主流还是以科举知识、旧道德为主。但毛主席在14、15岁时,就已展现出非凡的智慧。我看过去的历史小说发现,这些作品写的大多是王侯将相,几乎没有描写农民的内容,而毛主席当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此前,毛主席已经读过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这为他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到了17岁,他又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于是产生了赞成君主立宪制的想法。

另外,毛主席在22岁时,曾在一篇随感日记中写道:“自讼: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一者无终,一者有卒,有卒是取,其匏瓜乎?”他借此告诫大家,不要做牡丹,要做匏瓜。但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来看,我却觉得大家似乎都在争着做牡丹,没有谁想做匏瓜,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仔细想了想原因,大概是做匏瓜太累了,而做牡丹虽然同样辛苦,却能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还能得到更多人的赞赏。

同时,毛主席在28岁时,曾写下自己的职业方向规划,提到想从事教育业或新闻业,还说“从事脑力劳动总是有点累,如果没做成教育相关的工作,万一不行,就干点做面包之类的体力劳动”。看到这些话,我心里有些羞愧。因为我努力学习,目的只是为了找到好工作,为了避免从事做面包这样的体力劳动,一心想走脑力劳动的道路。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视频,视频里讲了一位患癌的老奶奶,她要照顾中风的四十多岁女儿,女儿生病后,家里还有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照料。老奶奶的女婿只能辞职在家照顾妻子,全家的生活全靠救济金和老奶奶的退休金维持。其实,孩子的父亲原本打算出去工作,但一旦工作,救济金就没了,家里的妻子没人照顾了,所以只能待在家里。我感觉这一家人虽然不至于饿肚子,但日子肯定过得不宽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健康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很庆幸自己和家人都身体健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