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稼夫
摘自《潜山佛教史话》,成文于1997年
钓鱼寺,又名云居寺,座落在大沙河北岸潜桐交界处的源潭镇柴庄村。这里地形奇特:大沙河流经此处,忽向北呈一“几”字形的弯道。在弯道的北岸,一支山岗呈圆形半岛突伸河中,史称“钓鱼台”,钓鱼寺就建在这个钓鱼台上,故名“钓鱼寺”。 据传,钓鱼台的地形状若“鸡罩”,俗称“金罩”;钓台西侧岩脚的河谷深不见底,俗称“金仓”。若河沙填满“金仓”时,这里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其西五里开外,有座百米高的山峰,状如雄鸡,俗称“金鸡”。传说“金鸡”常到钓台西侧的“金仓”里吃米,谁要是用“金罩”罩住了“金鸡”,谁家就会出大人物。所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金罩罩金鸡,
鸡在罩外啼。
谁人来罩得,
代代穿朝衣。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也不知多少人想用“金罩”罩住“金鸡”,但谁都没有罩住,还是释家选中了这块宝地,建刹布法,世世代代穿着袈裟。
据旧《潜山县志》称,钓鱼寺始创于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迄今九百余年。从建寺到清初的历史已无从稽考。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住持僧剖源欲重修寺宇,限于资财缺乏,将山前余基卖与怀邑胡宪章葬坟。为此,乡里方士宜、高凤彩及山主桂任远等闻讯拦阻,并订立议约:嗣后寺属山田不得转卖,胡亦不得依坟再葬。自此,至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钓鱼寺又一次修缮。至清末,寺无贤住,逐渐败毁。民国期间,有比丘尼善平、信士刘德胜等住寺,香火渐盛。1949年以后有比丘尼满愿住寺,过着半农半禅的生活。
1980 年以后,钓鱼寺获准恢复佛教活动,有比丘尼演慧住寺,继由比丘宏云住持。1995年宏云圆寂,遂由当地居士轮流护寺弘法。
钓鱼寺现有山门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自沙河畔由南向北依次架造。山门殿一正三间,中为门厅,左右为耳室。殿门两侧有门联一副:
寺前鱼台凭月照
殿门泉水映日红
山门殿内,是一片大院,左右对称建有钟、鼓二亭,各有楹联一副:
鱼戏碧台追天月
客来华亭挹清风
亭小有风春常在
寺静无雨水自流
傍过钟鼓亭,便是天王殿,中厅供有弥勒和韦驮塑像,左右两间为僧舍。殿门有门联一副:
禅心朗照千江月
真性情涵万里天
天王殿后是一口小天井,中厅东墙壁下方,嵌有清乾隆四十年议约碑一方,紧接着大雄宝殿。大殿为三开正殿,四柱架梁。殿中供奉三尊大佛,殿左供观音菩萨。殿柱上有一副楹联:
佛法高明无微不知分善恶
神通广大有求必应显威灵
二殿两侧寮房分别为斋堂和住舍。两厢寮房的南端均有围墙连接山门殿,使寺院成为一个完整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