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人的认识活动都是从具有认识的积极心理开始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现行高中选修本《中国古代史》编写简约、呆板,无疑使“干巴巴”的历史,缺乏吸引力。但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宝库,其中,诗词是最受人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她有整齐的形式、优美的韵律、绚丽的色彩、修炼的文字和细致的描写,很容易扣住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注意,且不少诗词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或对历史事物作了精妙的评价。所以,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引用古诗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利用古诗词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古诗词的热烈情感来烘托氛围,使学生随着古人的情感或悲、或喜、或怒发冲冠、或热血沸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述南宋与金议和时,首先引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壮怀激越、赤胆忠诚的热烈情感使学生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为岳飞的被害而悲,为岳飞的被害而怒,并想大声的问:这是为什么?在讲述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背景时,引用赵南星《锁南枝带过罗江怨·丁未苦雨》:“将天问,要怎么?……逃命何方遄?阎王殿挤坏了功曹,古佛堂推倒了哪吒。神灵说:‘我也淋的怕’。哭啼啼哀告天爷,肯将人灵做鱼虾,句咧句咧饶了吧。”短短几句,就把明末的悲惨景象绘成一幅图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为明末人民的境遇而悲,又为人民终于反抗而喜。类似这样的引用,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他们的心灵同古人的心灵相通了,并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自不待言了。
二、利用古诗词的优美旋律和绚丽色彩把“干巴巴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重构历史、理解历史。如笔者在讲述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时,首先在大屏幕上打出《隋炀帝挽舟者歌》:“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里,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再配以动画、音乐和朗诵,一幅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惨败、巡游江都的豪华、人民饿殍遍野的惨象就即刻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来。又如在讲述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时,我用同样的方法引用元末民谣《醉太平》:“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一幅元末统治黑暗、黄河泛滥、阶级矛盾尖锐的景象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的引用,不但把历史变成了诗,而且把历史变成了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情感调动了起来,并以浓厚的兴趣去认识历史、理解历史。
三、古诗词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精妙评论,她整齐的形式、和谐的韵律、修炼的文字可以给教材简短而乏味的评论带来生气、注入活力,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出要深入探究的兴趣。如笔者在讲述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引用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雄奇的诗句使史论与艺术高度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若再配上汉高祖总结秦亡原因的史料,则可进一步引起学生进行观点比较与评价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讲述隋朝灭亡原因时,我引用唐朝诗人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严整的形式、精炼的语言、音乐般的节奏引起人们的遐思,而两位古人的思想碰撞进而激发了学生分析比较的兴趣,从而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的引用一些古诗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要引用得法。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
第一,教师在引用古诗词时,一点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会与教学内容脱节,使学生不知所云。
第二、教师在引用古诗词时,除文学史部分教学外,一节课只需引用一首诗,最多不超过两首,否则会喧宾夺主,把历史课堂变成不伦不类的诗歌鉴赏会。
第三、所引用的说辞不宜过长,且要易懂,对于难词难句要有注解。因为“所有优秀的授课都有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与学生自己的目标和下游知识连结起来。你连结得越多,你就学得越多。”(引自《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第2版第301页)
第四、教师所引用的诗词要观点鲜明,切忌靡靡之音。因为“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否则,历史就由以大堆不相干的乏味的材料所塞满。”(引自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19页)
第五、要讲求所引诗词的呈现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时应配以动画,有时应师生共同朗诵,有时应辅以其它对比材料,从而使其发挥最强烈的效果。
总之,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库,不但使我们自豪,而且应为我们所用。在中学老师教学中,只要取之得当,用之得法,是能够用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所有的历史学家如果同时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引自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二版第55页)同样,一节历史课堂如果不能把教学内容艺术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的话,就不可能成为一节优秀、成功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