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利利写得一篇文章,说是父母外出打工,待遇并不好,可因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有愧疚,便无时无刻利用物资和金钱来弥补感情上的亏欠,问候孩子最多的一句话是钱够不够花。从来不根据实际情况源源不断给孩子寄钱,使得孩子养成了一味索取的习惯,连后来孩子不愿意读书,参加了工作,父母隔三差五还在她枕头底下塞钱,唯恐哪里委屈了她。父母用物质填补感情空缺的方式,被女儿套用了去,她拿父母的钱去栓住不靠谱的男朋友,为了男友竟然跟父母狮子大开口。
又是一篇关于留守儿童令人深思的教育问题文章。都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抛下孩子,远走他乡,可相对落后的农村根本无法满足飞速上涨的消费和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很多人甚至辍学就去了外地打工,其间很少再回去,就连人生的两件大事——结婚和生子也是抽空回去办一下,便匆匆逃离那个理论上称之为故土的地方。对那个地方除了爹娘和孩子外,几乎没有多少感情可言。
对待孩子教育上,他们同样没经验可言,因为孩子自从断奶那天起,爷爷奶奶便成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隔辈亲这一点注定老人很难做到好好培养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感情本已缺失,按理说需要在思想上多些沟通,情感上多些陪伴。不能与孩子相处的他们,没有想办法去培养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而是把心里对孩子的愧疚一味通过金钱和物资买弥补。一开始他们可能看到效果明显,因满足了孩子的物资欲望,孩子很满意,也让大人找到平衡点。如此一来他们觉得这一招简单又管用。于是为了满足孩子,自己哪怕不吃饭也毫无怨言,尽力去满足孩子物资上的需求。可谁知道人的欲望是无底的,胃口一旦被喂大后,就很难再收回。他不会顾忌你金钱来得有多不容易,反而成了一种依赖,觉得你所有的给予都是理所应当,久而久之,假如你断了供应物资和金钱反倒成了你的不是。习惯了索取的孩子,指望他懂得感恩基本是天方夜谭。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句话不无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都是金钱至上,不注重自身修养,那孩子很容易沾染同样的习性,成为同一类人。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交男朋友时,无形中就继承了父母的“优良传统”。男朋友根本不在乎她,而她却傻乎乎以为通过金钱和物质就显示出了她的最大诚意,就能打动对方,以为用物资就能维系住感情,其实她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类似于父辈同样的逻辑——物资能填充精神空洞的恶性循环。
以上言论并不是代表物资不重要,只是我们需清楚,人与人感情的维系,物资只占到很低的一个比例。还有比物质更重要的是陪伴,以及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
11.13
47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