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文章《败家子的败法》,作者讲了败家子的三个境界,其结果也是各有不同。
他们仨儿都是远近闻名的富家子弟,第一位,不务正业,专事吃喝玩乐,变着法的败家,怎么肆意怎么来,他败家的速度远超过家里财富积累的速度,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还闹上了官司,彻底压垮了父辈们辛辛苦苦一步一步腥风血雨里打下来的基业。让人感叹,"养儿无所为,要钱有何用?"
第二位不惶其让,与第一位活宝有得一拼。他自认是凤凰,非梧桐不歇。吃不厌精,穿尽奢华,玩比新潮。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他确实有挥霍的资本。不过让他败空家业的最主要的不是因为他的挥霍,而是他的不理事。宅内宅外大大小小事务他都全部交由别人去办,最后被人糊弄而榨干所有资产,租宅也被骗得贱卖,败得个底朝天。
自己没点本事傍身,旁人谁会真心供你差遣?自己做那软柿子,怎能怪旁人任意拿捏?自己立不起来,如何指望旁人来扶?
第三位,倒是败家也败出个名堂来了。此人出自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蔡二少爷》里,是位另类的败家子。
蔡家几代人好古玩,家里收藏着许多奇珍异宝。二少打小开始败家,十几年下来家里也没见底。十几年前二少就开始变卖家里的珍品,卖着卖着物件越来越次,人说估计是家产气数快尽了。熟料他卖着卖着渐渐掌握了其中的门道,开始倒卖起古玩来,从中获利不少。当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败家子第中的最高境界非蔡二少莫属了,在败的过程中,学得一门绝活,起死回生。
这三则败家的故事,让我想到我的曾曾曾祖父,他也是败家子弟的一员。
曾曾曾祖父出生在地主之家,同样家境殷实,家有良田,铺子, 也有古玩收藏。曾曾曾祖父也同样不务正业,吃喝玩乐样样在行,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一个人沾上赌,少见得好的。十赌九输,纵是家里有金山银山,也是不够填的。曾曾曾祖父常常偷家里的古玩出去赌,甚至还把手伸像老太太的嫁妆首饰,为此挨打罚跪也不见收手,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越玩越迷,越玩儿越大。
终于家里被他败得所剩无几了,这时兴起了"斗地主论成分"的运动。来人查看了一圈,打上了"贫农"的标签而免了被拉出去做批斗的命运。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果不其然。
老太太感慨道,"这家败得好啊,多亏了老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