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探讨《孙子兵法》这样一本千古奇书,我总是心存敬畏,不敢下笔,生怕误导了大家。但我想了想,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读者看来,都可能悟出不同的道理,在这个理由的鼓舞下,我终于动笔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奇人
首先来说说《孙子兵法》的作者,对于其作者是孙武一直是有争议的,而这些争议各有各的道理。
古代这个“子”字是对男子的尊称,与现代汉语中这个“孙子”的含义完全不一样,正是这个“子”导致了这桩“千古疑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
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是战国时期的情况,就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有人则干脆主张,它是孙膑所作;有的甚至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人。
直至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证实了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可靠的。
这虽然证实了“孙武”和“孙膑”不是同一个人,但是无法证实《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孙武,反对者认为兵法中许多用语都是战国时期的,而孙武属于春秋时期的人。
后世的人都是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认为《孙子兵法》是春秋时孙武所自著。这背后隐藏的的历史究竟如何,我认为我们不必纠结,静待后续各个考古学家的研究、发掘,寻找出更多可靠的相关证据。
不管作者是谁,也不管这部兵法的版权是不是属于个人(有人认为是作者集中了各家之长,统一整理出来的),这都代表了我国古时候的最先进军事思想,它像午夜天空中璀璨的星辰照耀着世人。
无疑,这个作者就是历史上的奇人。如果说他是一个作家的话,那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更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因为他的书畅销了两千多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至今。
奇书
目前为止,《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兵经”“百代谈兵之祖”,共有六千多字,一共十三篇,古今中外,很多军事家、政治家都以此书作为指导思想。
我们总认为古代人满口“之乎者也”,却不知古人言简意赅。当然,更多的原因我认为那时没有发明纸,一切可以记录的都记录在竹简上,竹简笨重,记录的东西也有限。如果不能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更广的意思,那么一本书不是几卷竹简就能写完的。
仅有六千字《孙子兵法》,虽称之为“兵书”,但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
有人说,这本书仅仅就是一部“兵书”而已,如果把它运用到为人处世,那全世界将处处是“战争”,人间将成炼狱,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偏激了。
我认为:此书在乱世为“兵家圣典”,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盛世为“处世慧典”,可以修身、齐家、治国。
比如说,有人认为本书的主旨为“兵者,诡道也”,也有认为主旨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认为可以总结为“战争就是花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如果引申到人生中,那就是“花最小的代价取得人生的成功”。
也许你认为,我无欲无求,根本不想成功,但你真能做到无欲无求吗?如果做到了,那么你也就真正成功了,因为你心中的“无欲无求”,本身就是一种“人生追求”,你达到了你的目标,就是成功。
这就像《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另一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引申到人生,可以理解为“人生无常势,成功无常形”,意思是人生不可能一成不变,成功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一样,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形状,可以摧毁万物,也可以利万物,可以冷冻成冰,也可以遇热汽化。
又比如,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可以引申到为人处世中来。当夫妻、男女朋友吵架时,这个“知己知彼”不是为了双方谁吵架能吵赢,而是为了及时终止吵架,这与“战争是维护和平的唯一手段”,异曲同工。
当夫妻、男女朋友双方,相互了解至灵魂的深度,对方一张口就知道对方的想法,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双方都是为了家庭,这样的争吵还能吵起来、打起来吗?当然那些认为“吵架、打架也是一种人生乐趣”的人例外。
可以说, 不同的人,都能从《孙子兵法》领悟到其中的奥妙,这就是传说中的“悟道”。
《孙子兵法》中还有很多经商、从政、处世智慧。此书中各种智慧无处不在,不胜枚举,后续继续同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