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上学时对“官本位”的意思是没搞清的——打破“官本位”,是要打破个什么玩意儿?后来学经济知识,有个专业术语叫“金本位”,搞明白后一下子就清楚“官本位”了:
二战后期,为避免货币贬值、方便贸易、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美国牵头搞了个协议: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一百美元相当于多少盎司黄金,先规定好。所以现在还有“美金”的说法(和“美元”一样,都是“美国金元”的简称),人家的货币当年可是含黄金的!中国当年的“金圆券”好像也一样。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金本位制度”玩不下去了,所谓的“布林顿森林体系”散架了,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这下就好理解“官本位”了:不就是把做官当成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个人梦想的唯一渠道和方式、把官员的级别或权力大小(含金量)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和做法吗?
仕农工商,历史上中国官员的社会地位一直居首,现代亦如此。完全打破“官本位”似乎不现实:组织部门领导常说,“选拔干部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提拔意味着责任增加了、担子更重了,风险更大了!这么算来是个“吃亏”的事。这社会都想当官肯定是出了问题,但都不想当官同样也是问题,因此提拔后在其他方面会有补偿:社会地位提高了,权力或者说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增加了,更有成就感,个人待遇也会还有所提高。川普先生年过古稀还争当总统,又不差钱,如不为青史留名,就搞不清他图个啥、为了谁了。。。
再想想,官员之间不比级别,难道比谁钱多?商人之间不比钱多,争着当“红顶商人”,比级别?社会不更乱套。有人会说,就不能超脱点,咱啥也不和别人比不行啊?不好意思,这样的人、组织我还没见过——女人不比美丽?工人不比技能?科研单位不比成果?企业不比效益?地方官不比政绩?国家不比强大?——哪有不比较的,“比较”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只是,别让“官本位”思想泛化,最好逐渐淡化。人生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官员职位有限,越往上职位越少,人人想当官、个个想当将军会是个大麻烦。有的人还不适合当官,本来搞科研搞技术搞得蛮好的,一提拔从政就不行,管不住人。有的官员需要提高认识:不能认为自己能当官就是自己各方面能力强水平高,别人没当官或级别比你低就是没能力没水平,要尊重其他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动者。有些做法要逐步改变:大学就非要比照个部级厅级?寺庙还要分处级科级?袁隆平要挂个省政协副主席才能落实待遇?当年我在福建的一个古村落游玩,有的古宅门楣上刻的“大夫第”、“进士及第”,有趣的是有家门上挂了一块新匾:正军职,一打听,原来这家出了个军医大学的教授,享受“正军职”待遇——好吧,不是将军的医生不是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