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

——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

第一句很有意思,连接了道家和儒家。对于这一句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我更倾向于认同道与仁义是一种先后顺序的关系:

即:道—仁—礼—法,这样的顺序。

如果每个人都遵循道,自然不需要仁义;大道废弃,仁义也就出来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人没有发自内心的仁义,就需要的约束;如果连都无法约束,那就只能靠了。

从这样的角度看,老子并没有反对儒家的仁义,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有所选择而已。当下的环境,别说,连都很难做到。追名逐利的浮躁环境里,自然只能依靠下下策——法的约束了。也因此,修道之人在当前的环境里自然很难有所施为,相反,如果能懂点儒家的东西,为人也会多些便利。正如南怀瑾老先生的精彩而丰富的人生概括: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南怀瑾

以佛家修心,以道家为骨,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表,自内向外修炼,既修出世道,又修入世道。


第二句是类似的意思。但是我想讲讲与佛家的联系,尤其与《心经》的联系。《心经》强调一个“无”字。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不能理解为“没有智慧就无法得到”,而是说佛家的最高境界,无智慧(不懂,暂不详述)。当然,与这里道德经的智慧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对比来看也是有趣的。有了智慧,也就有了作伪,但是对抗作伪的唯一武器也是智慧。那么人认为升起智慧是为了照破作伪,但是作伪的产生也是因为有了智慧,如果真的没有作伪,那么一定是没有智慧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么老子应该推崇的是一种“无智”的境界,但前面已经讨论了,当今的社会里,如果没有一点防人之心,没有随时升起的智慧来照破虚妄,善人怕是会被恶人灭绝吧。

这是目前阶段性的认识,仅供参考。


后面两句也是辩证认识的。之所以有孝,自是因为有不孝;之所以称忠臣,自是因为奸臣当道。与《道德经》第二章所言相呼应: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关于这章更深的理解,就需要留到学习儒家经典的时候了。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处在知识付费时代,爱学习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尽管人们学习的目的不同,但学习的途径还是相似的,无非就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
    简书牧心阅读 9,388评论 14 116
  • D97 今天收获最大的一点是:要有信心去做未来可能做到的事,不要用当下去评判未来。 一个人要进步,就是要向前看,往...
    当额咧阅读 1,573评论 0 0
  • 静心行走于明天。
    斯诺13阅读 1,33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