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门课和《碳交易10讲》的区别主要在于更多从碳中和产业着手,不仅仅限于碳交易。视野更宏观,针对每个产业目前的现状、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涉猎,更全。细节的需要我们根据这些报告自己去查资料去抓机会。
2、碳中和是人类因为自律,而发起的一场史无前例的自救行动。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等多个机构和团队的测算,我国实现碳中和总共需要约140万亿的投资,用于催生技术创新,和千行百业的改造。
3、我国以碳减排为主,碳吸收为辅。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两件事,第一件通俗讲就是种树,因为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第二件叫“技术固碳”,就是用人工的方法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把它再次利用,或者存储起来。第一种方法从根本上来看,和森林有关的碳可以叫做“气候中性碳”,也就是吸收的碳和排放的碳基本相等,无法对气候产生影响;第二种方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问题,含经济成本和碳成本。
碳中和最大的办法是用清洁能源来替换化石能源。
4、海上风电:机会点就是怎么帮它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
研发高度更高、叶片直径更大的风机;
通过数字技术,降低运维成本;
发展大型漂浮式电站;
创新海底电缆材料、制造工艺,还有输电技术。
5、光伏:问题点在发电不稳定,很多业界的专家都站出来发声,指出目前我国电网最多承受15%的不稳定发电。再多,就会影响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
解决方案有:发展光热电站;加储能;解决电网稳定性的问题;光伏发电还有巨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6、储能:储能技术不成熟
电磁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技术,储氢等等。飞轮储能、压缩空气、液流电池进展稍快,但也仅仅是实际测试阶段;储氢算是比较靠前的,但也没有达到商业化阶段,大概处在实际测试与商业化之间。
继续发展电化学储能是机会;提升现有电池系统的储能效率;实现电池的“梯次利用。
7、碳中和的工作重点:绿色溢价
绿色溢价指的是与当前有排放技术的生产成本相比,使用零排放技术的生产成本提升的比例。如果一个行业的绿色溢价特别高,而且长期看它还降不下来,那就说明比起减排,利用碳吸收解决问题可能更划算。按照中金公司的计算,在排放量最大的八个行业中,建材行业的减排难度最大,是排名第二位交通运输行业的两倍。往后依次是化工、电力、钢铁、造纸、石化,还有有色金属。
8、碳吸收:碳捕集。碳减排最终仍然会有20%的问题解决不了,需要利用碳捕集的方式去处理。
碳吸收最大的问题就是靠碳汇吸收的碳,未来可能重新被释放回空气中,这就给依靠类似手段进行交易的买卖双方,都带来了巨大风险。
解决方案:海洋。专家给海洋固定的碳起了个名字,叫“蓝碳”,蓝色的蓝。在2021年,我们看到发展“蓝碳”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保护红树林、藻类等浮游生物等,用捕捉和封存技术实现碳吸收,一定是终极趋势。
9、碳交易
到2060年,我们一共需要大概140万亿人民币的投资,相当于每年3.5万亿,占年GDP总量的2%。
已有的手段是发展绿色金融。它指的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基金等。用大白话说,就是引导资本投入碳中和相关方向。
在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碳交易市场是一个不同于股票、债券等已有金融市场的全新交易市场,它拥有全新的规则、平台,还有监督审核机制。
10、机会点
碳管理:成为企业碳排放的服务商。未来企业也需要像管理财务账本一样,管理自己的碳账本。
智慧微网:帮助企业实现绿色生产的。所谓“智慧微网”,就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设备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行业里用“源网荷储”四个字来概括。它可以在主电网停止供电的情况下单独运作,保证园区部分生产活动不受影响。
电力运营代理商。
个人:碳生涯和碳积分。用碳普惠机制鼓励个人减排。碳普惠,简单说就是让每个参与低碳行动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收益。这其实是一种激励机制,就是为了鼓励更多人改变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