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和水货的区别



我学约哈里窗时,上了很多课。应用实践,复盘。

用了很久才把约哈里窗用好。

前一段时间翻书,发现在教材中,这个原理一页的篇幅就讲完了。

我可以从多角度,多个场景和案例去思考一个公式。

我翻看自己写的东西,翻来覆去就在讲那么几个原理。

好像是制造了很多的信息冗余,也就是知识水货。

很多人从“信息的密度”来区分“干货和水货”。

我过去也这样想,但昨天在写文章时,我对它们的区别有了新的理解。

当我和大家分享一个“约哈里窗”原理时,

他们觉得好像这个原理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什么用处。

但当我和别人分享这些冗余时,大家反而感受到收获很多。

所谓的干货,要么是信息密度很大。要么就是这个人能把某个原理应用得很好。

后者虽然在知识密度上不够,但能从不同的案例,角度,细节,场景,方式给你讲同一个原理。

干货一:信息密度非常大的载体

信息的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个领域的知识对于A来说密度很小,对于B来说密度就很大。

因为B刚接触这个领域,任何一个概念对于他来说都是“新信息”。

但A在这个领域已经学习了十多年,对于他来说,很多知识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觉得一个书或者一个行业难以理解,信息量太大无法吸收时我们要想到的不是“信息过载”。

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信息密度有多大。而是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很浅显,学习的不够多。

知识并不是无限的,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深耕多年之后就会发现,每天想获得点新信息是非常难的。

对于信息密度的学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啃大部头的教材。

这个过程会十分痛苦,但是是对你大脑的信息负重训练。

当一大堆新信息同时进入你的大脑,如何捕捉到那个新的,有用的。如何快速搞懂一个概念。

你阅读普通的书籍,十句话里可能才会有一个新的概念和词汇。

但对于教材来说,可能一句话里就有三个你从未听说过的词语,你需要慢下来,把每个词的含义吸收,然后再去理解整篇文章。

这将会成为你的“脑力壁垒”。当别人还在轻松阅读的时候,你已经可以把大脑当成武器来用了。

对于知识密度的学习,还可以让你用系统的思维思考问题。而不掉入到“经验”的陷阱。

干货二:对某个领域深度应用

有一些人,他们能把一个深刻的道理用一个很浅显的比喻,或者用很简答的方式讲给你听。

你感受不到信息密度有多大,他说的好像都是你知道的,因为他把某个概念或者原型应用的很好,完全融入到生活当中了。

这些信息和细节触类旁通,你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好像就无法获得。

当你学习一个船的结构时,专业书会告诉你:“这是帆,这是桨”,但老船长会告诉你一些使用“窍门”这个窍门如果不是在具体场景里学习不到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