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中的求同与存异

人有四大意识,就象这一匹马车一样,分别有三匹马:代表着人的三大能力:意识层面的思考力,我们一般把它叫着智商,它与人的大脑前额叶有关。无意识层面的行动力与执行力,我们把它叫着行商,它与人的基底神经核有关。潜意识层面情感联接力,我们把它叫着情商,它与人的中脑杏仁核有关。而后面还要隐藏着一个车夫,它代表着人元意识层面的切换力与灵活力。我们一般把它叫着心商。也有人叫着逆商。一般说它与人的松果体有关。

每一个人的状态,都会象这一匹马车一样区,以某一匹马为主,一匹马为辅而还有一匹马是完全没有起到作用。同样人类的三个商:智商、情商与行商之中,会有一个比较好,一个稍为弱,而某一个完全不起作用。这与人的遗传及三岁之前的家庭环境有关。遗传好商值就会高,但是更多的,还是因为在三岁之前用进而废退。一个家庭之中,小孩子的智商或者是行商很高,但是他的父母智商行商更高。于是在生活之中,父母凡事思考过多,并给小孩子以思考与行动的时间,不给他情感上的互动。结果会让一个高智商高行商的小孩子商值完全得不到发育与发展。

稍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一个缰绳,其实我们说某一个人智商或者是情商不好,其实就象这一个马车一样,代表心商的马车夫没有问题。只是那一个缰绳--也就是马车夫与马的联接有了问题,有一个重要的讨论就是人类的敏感期:人在1-5岁的时候,是人类灵性的马车夫与大脑的几个部分及身体建立联接的过程,人类的灵性与人类的肉体完全是两个部分,就象小狗与他的狗窝,人与他穿的衣服。人类刚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完全无法适应他的身体,就象小狗刚刚被抱到主人家,经常无法适当他的新狗窝。也有一个说法,在三岁之前,孩子的灵性马车夫甚至都不一定能够在身体内。

然后是慢慢适应与慢慢连接的过程,生下来第一个月与母亲的连接是一个关健,如果母亲很开朗健康,并且天天能够陪伴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正常的左右脑平衡的人,这一个人可以用情感与人联接,也可以用理性去分析。如果小时候妈妈要上班,陪伴的少或者是妈妈陪伴,孩子容易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不容易与人情感联接的理性左脑人。如果母亲有产后忧郁,情绪不稳定,有时候好有时坏,孩子与母亲无法稳定的联接,就容易成为一个讨好型的右脑人。天天在情感上与人联系却没有目标,讲话絮絮絮叨。从来没有什么主题。

接下来是孩子灵性的马车夫适应他身体的过程,就象人在穿身体的衣服,一般上先从头到口到手到脚。到了口的敏感期,他会天天说话。到了手的敏感期,他会乱摸毛翻家中的东西。到了脚的敏感期,他会乱跑。如果在这期间他的父母打断了他,不耐烦与他说话,不让他乱翻乱跑,孩子以后从此失去了与这一部分身体的连接,从此他会不喜欢动手,不喜欢动脚。甚至不喜欢动口。也就是失去了行商运动力。其实身体这一个部分还是完全正常的,只是失去了那一个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是缰绳。

一个人,最好是这四大意识力都能够陈现出来,有马车夫,就会有方向,有智力就会有思考,做事能够理的清。有情商就会与人联接,可以从心情上管的住人,做事有人才过来帮忙,人事人事,一定是先有人后有事,找对人办对事。人不事,事再好也只是白扯,智商好只是分析此事可否做。而情商高的人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人手让此人来做,所以做事情商远远大于智商。有行商,就有执行的速度。那么这一个人就会有惊人的爆发力,肯定会成为一个创业者的成功者。

但是大多的人,是有此而无彼,此强而彼弱。而马车夫更是隐藏看不见。这一个时候,想要创业,一定得求同而存异。明白自己的长处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哪一个商比较好,而自己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应该与什么类型的人去配对才可以。

只是从情感与价值观之上,人是喜欢对而不喜欢配:综上所叙,人为什么某一个商比较低?例如情商低无法与人联接,无法用人。行商低爱说不爱做,不是他不能,他天生就有这一个东西,只是他不愿意,不喜欢。这一个缰绳是不习惯用的。那么,从真正的大理性上,有缺点的正常人去创业,基本上还是选自己的同类比较多。例如智商型的人,多喜欢与智商高的人合作。行动力强的人喜欢行动派,人家给他出主意有思想,他觉得人家在废话。而情商高的人,往往容易依赖人家,如果依赖一个对人的,就是对的。依赖错了就会错一辈子。

两个完全都是同类性格的人在一起,就会组织一个鱼叉型的企业。做事只能够做一些可以看的见的,短平快比较浅显与直接的小事,这叫着成事,叫挣钱。而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组合在一起,可能是情感上的冲突,却会组成一个鱼网型企业,可以成业。做成一般都做不成,有一定门槛与核心竞争力,从而可以持续的事,我们叫着成业。事与业这里有完全的不同。

创业之中的两个人的性格都相同,就是求了同,这样积极性会很好,能够在情感上解决一些问题,让人勇于去探索一些创业上未知的事。但是事实上想落地一些东西,还是要求异,也就是找一些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进入到自己角色里。

求同的东西,目标直接,效果简单,针对着目标,一下就把鱼刺上来,这里且不管鱼是不是有痛苦,但是眼下的商业大潮之中,这样目标直接,水又很浅鱼也很多的池塘,几乎都成了一遍红海,很难在这一些水里找到大鱼,就算是有,也是没有什么门槛,大家会一拥而上,甚至是自己的内部员工都会上来当老板,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而求异的一些公司,就可能是一些鱼网,他们能进入到深水,只有这一些大家都无法看见的水域,才会少有人过来,甚至是深海之中,捞到一些他们眼下看不见,甚至是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更多的东西。能够求异的公司,最少有一点,就是他们在团队之上有核心竞争力。三国之中三个国家都是有核心竞争力才活下来:曹操是有独家绝对无二产品--汉献帝,他挟天子以令诸候,产品其他人无法仿制。而孙权有长江天险,有地域的优势,人家不容易攻击到他的地盘里来,这里刘备就是有团队核心优势,他们团队匹配性与互补性都很好:刘备解决潜意识情感问题,诸葛亮解决了意识思想问题,张飞与关羽解决了无意识有行动优势。只是他们的团队之中还是缺少一位有元意识的唐僧类高人。导致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却取不了天下。

在找伴侣上也是如此:比方说婚姻网络,单身男女是因志趣相投而更容易在一起呢?还是更倾向于找个和自己性格互补的?传统社会强调门当户对,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提高了,选择范围更大了,灰姑娘的故事就更容易发生了吗?

婚姻伴侣找相似,《经济学人》杂志2018年8月一期的封面主题是“线上约会”。这篇文章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全球,婚恋网站的月活跃用户是2亿人。在美国,超过1/3的新婚夫妇是通过网络婚恋平台而相识的。

文章作者提了一个跟我们前面同样的问题:选择范围的扩大,会让更多的背景迥异的情侣走入婚姻的殿堂吗?

从跨种族的婚姻数量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婚恋平台提高了不同肤色的人通婚的概率,对缓和种族矛盾作出了贡献。但是,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答案却是否定的。人们的选择范围是大了,但是,找到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机会也更多了。结果就是,通过网络平台结婚的伴侣,不仅门当户对,而且教育、收入乃至性格、颜值都更加匹配。

而且,和很多人的印象相反,通过网恋而结缘的伴侣,相比线下认识的夫妇,对婚姻的满意程度更高,离婚率也更低。换句话说,还是门当户对的婚姻质量高。

婚姻网络的这种同质性特征,其实是大部分社会网络的一个普遍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网络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同质性和异质性是一对反义词,描述是节点之间的相似或差异程度。

我们先来看同质性。同质性普遍存在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的就是同质性。最近,网络科学通过数据分析证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

第一个对这个规律进行总结的人是麦克弗森(Miller McPherson),他是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个社会学家。他发现,无论是在婚姻网络、朋友网络还是工作交流网络里,大部分社会关系总是建立在彼此相似的个体之间。

换句话说,虽然灰姑娘的故事让人向往,但是,能够与背景差异很大的人结婚,或者得到贵人提携的,都只是幸运的少数人。大部分人的社会关系都存在于一个有限的圈子里,与自己性格、爱好、价值观相似的人建立友谊,或结成连理。

同质性的连接为什么会普遍存在呢?社会学家给出了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选择效应”。

简单来讲,因为和相似的人交流会更加愉快,更容易产生互动,建立信任感,所以,人们都喜欢在相似的圈子里选择伙伴,同质性关系也会更融洽。你如果看过《中国合伙人》,可能会对其中的三个主角印象深刻。三个人是同一所大学的同学,有远大的梦想,但在现实里不断碰壁,最后一起创办了新梦想学校。理想相同,经历类似,是三个人合作的基础。

对同质性的另一个解释是“影响效应”。

这个效应,在中国古话里也有对应,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看过《今日说法》节目吗?有的人一开始并不吸毒,但是巧合之下,认识了吸毒的朋友,从此成为了吸毒者;有的人一开始遵纪守法,可是认识了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也被拉下了水。简单来说,人们往往被朋友影响,成为与朋友相似的人。无论是选择效应还是影响效应,结果都是一样:网络里相似的人会聚集在一起,他们也会随着时间发展变得越来越像。

合作伙伴找互补

刚刚讲的是日常生活,我们再来看经济领域,你会发现,同质性现象也非常普遍。

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2,577家风险投资机构的超过2万次投资事件,发现:相似的风投机构之间更容易产生合作。具体而言:

两家机构过去所投的行业范围越相似,越倾向于投资同一家创业公司;

两家机构过去所投的地域范围越相似,越倾向于投资同一家创业公司;

两家机构的所有制类型越一致(国有、外资、私有),越倾向于投资同一家创业公司。

而且,越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省份,这种同质性合作的倾向就越明显。这是风投机构应对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策略。这不可不谓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那么同质性的投资合作,也和上面提到的同质性婚姻一样,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更高的投资回报吗?

我先卖个关子,讲一个经典的投资案例。我们讲一个巨头公司,阿里巴巴。阿里在上市之前,做了第六和第七轮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有哪些呢?那可是五花八门,让人大开眼界。乍一看,就像是开了一个全球投资峰会。

先来看这些投资机构的地理位置。首先,有两家地地道道的中国机构,国开金融和中投公司。然后,还有老虎基金,它来自美国;淡马锡,来自新加坡;数字天空,来自俄罗斯;最后,还有加拿大养老金直投,你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它来自加拿大。

这几个机构的背景,也非常的不一样:数字天空,有过很多投资互联网行业的经验;但是,加拿大养老金直投,是一个以退休金作为本金,做稳健投资来实现增值的机构;红杉和淡马锡投资的对象更是兼容并包。这几家投资人背景差异这么大,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你可能会问了,既然绝大部分风投合作都是同类相吸,为什么阿里要选择这样奇怪的投资组合呢?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增加了投资人相互争吵的可能性,就连吵架,这些机构好像都没有相同的语言吵到一起。这就涉及到我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异质性的优势。

异质性的优势

异质性的优势,或者叫多样性的优势,是管理学的一个经典理论。

管理学研究发现,在组织内,背景差异较大的高管团队,更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有着更高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之间,这种效应也存在。如果两个公司共同研发,那么,当他们有非常不同的技术背景时,可能有更好的创新产出。

你大概已经猜出来了,异质性的优势在风险投资行业同样成立。我和我的团队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风投机构选择和背景差异大的机构合作,它的投资绩效会更优秀;而被很多背景不同的风投机构投资的创业公司,也更容易上市或者被高价并购。在创业公司发展的后期,这种效应更加明显。比如阿里的多元化融资背景,就能够帮助它扩展业务渠道,获取很多外部资源。

这个原理在科学研究领域也适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Brian Uzzi 在Science上发表了系列文章,讨论科研团队的多样性对创新的影响。他发现——

以前的学者喜欢单打独斗。现在,出自多个合作者的研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

在合作的研究中,不同高校学者合作的成果,比同一所高校学者合作的成果,更具有创新性。

还有,合作者之间专业背景差异越大,成果的创新程度和影响力就越高。

一篇论文,如果引用了来自不同领域的论文,对不同学科的知识兼收并蓄,那么这篇论文会更具有创新性,论文的引用率也会有所增加。

对于这些现象,Uzzi的解释是,科学创新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知识节点之间建立网络关系的过程。拥有多元背景的科研团队,更能有利于建立独特的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产生更具创新力的科学发现。

我们来总结一下。比较了同质性和异质性者这两种类型的连接。我们不妨把朋友和婚姻关系称为情感取向的连接,这种连接更容易在同类相吸的原则上建立起来。对于情感取向的连接,同质性连接会更加稳固、质量更高。

而对于任务取向的连接,例如商业合作和科学研究,异质性连接更有优势,更有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多样的、异质性的社会关系有利于我们接触到更广泛的机会,并更新自己看问题的方式。

简单来说,要满足情感需要,同质性连接更好;要完成任务,实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异质性连接更有帮助。所以说,我们要突破人类交往的“同质相吸”的本能,跨出日常圈子,拥抱异质性,就会拥有更多的机遇。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问题。你的朋友在哪方面与你相似,在哪方面与你有差异?这些特点给你们的友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否影响了你的事业发展轨迹?欢迎你留言和大家交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我们进入第二个单元,开始讲点的连接。网络的形成,来自于一个个原本孤立的节点,因为某种互动关系而产生连接。那你有...
    季中阅读 876评论 0 0
  • 在农村,一到腊月就有了年气儿。 先是赶集。有钱的人家买成衣,没钱的人家只能扯上几尺花布,回家后,三五个女人相约围坐...
    砚粒儿阅读 414评论 0 0
  • 我要用纸 折一串花状的铃铛 和你一样白 和你一样的轻薄 薄的能在风里 与叶片一起晃, 能在阳光底下 透出丝纹的絮 ...
    月亭阅读 323评论 7 7
  • 今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早点起床和孩子准备整理整理作业,假期作业查漏补缺,结果还有好几张纸没有填,快点和儿子填好了,...
    雨夜_5bc4阅读 10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