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准备证券的其他两科考试,昨晚才从武汉回来,今天一早就颠颠地爬到图书馆继续奋战,走神时无意间看到一行涂鸦:“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却忘了当下在过的也是生活。”这让我困盹的精神瞬间为之一振,怎么说呢,像是一下子被刺痛了双眼,活生生、血淋淋的。中午回来拜读了Elcome的分享,就更确定了我现在所处的环境。大三后我们太多人因为焦虑和茫然而轻易陷入一种“人人都在考证/研,所以我也去考”的怪圈,被各种考证牵着走而浑然不觉,被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拖进一种“证越多越好”的状态…(当然也有纯粹感兴趣,想要多几项能力的情况)我想说不要盲目跟风,先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明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一项能力,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而碎片化的信息和能力反而更容易把我们的生活分割的支离破碎。感谢今早这行涂鸦一下子把我从这种情境中拔了出来,它让我想起高晓松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不完全赞同他用“苟且”一词,但我着实有被这句“诗和远方”惊到了。
回想我的大学,我的队友,我的项目,忽然发现“纸短情长”之所以能运营这么久,且最终克服困难获得社会各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的支持以及今天的成功,除了我爱的伙伴们的共同努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我知道我要什么,并且坚持让自己不忘初心,它是我的大学事业,它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在武汉等面试结果的那晚,收到了从深圳那边传来的消息,我们的项目获得区域赛二等奖,成功晋级全国赛。很奇怪当下我的内心是很平静的,甚至没有多余的激动和惊讶。看到那么多伙伴@我,主动发信息告知我,他们的喜悦真的是让我感同身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对自己的项目足够有信心,像是自己培育了很久的孩子终于信心满满地去拥抱世界。毕竟是坚持做了近两年的项目,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支持,期望,汗水,甚至上升为一种共同的信仰: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记得决定退出创行,开始专注学习时,Z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我说:“感觉大学三年里,或多或少有被迫学一些我不喜欢不感兴趣的知识,但是真正我愿意主动去学去吸纳的知识却少之又少。太多知识被带上了绩点的光环,甚至考前只要专心突击一周就可以拿到极好的成绩,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学以致用’…所以未来我打算花时间主动去吸取一些我欠缺和需要的知识”。现在回想起这些话,只觉得说对了一部分。前些日子参加了阿里的笔试,直接快被虐哭,笔试内容涵盖了操作系统、数据库、电商概论等等专业知识,这些都是我学过的,但拿到这些题目时却有很多想不起来。后来我向马大哥“哭诉”时他对我说:“这就是在告诉你有些知识你当下觉得没用,但你却不会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有用。播种多少,收获多少。”的确,我突然发觉,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背景下,我们是有些太急功近利太浮躁了。我一直很羡慕像马大哥和乔公子这样能够沉下心来专心搞学术的人,不单单为绩点,而是真的在吸纳知识。我一直计划能纯因为兴趣去旁听一门课程,计划坚持每天晚上在湘江边跑步,计划每天在图书馆我的桌上放的不再全部是各种考试书籍,而是我主观意愿想要学习的一些有思想,有情怀,有逻辑的书。但最终这个计划坚持不过3天,就被新一轮的考试缠住了脚步。好在这期间去武汉参加了腾讯的面试,认识了几个很优秀很有思想的朋友,尤其是Elcome,他的经历和修养着实让我难以望其项背。我们总是会在适当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些很杰出的人,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摆正自己的位置,并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Elcome有十足的这样的感染力!
证券还有三科就考完了,记得当时报名时纯因为兴趣,想要了解一下这一行业,顺便炒个股什么的(现在觉得简直天真)。刷了近20天的图书馆,基础和交易顺利考过,一时冲动差点要跟着阿灿报银行,好在现在清醒了。我跟阿灿不一样,阿灿的“诗和远方”也跟我不一样。在太多的可选项面前还是要冷静地学会取舍,清楚每个选项的机会成本,清楚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
分享的有些杂乱,但还是希望能对在迷茫的朋友们有些许帮助。同时希望我自己的“诗和远方”也会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