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是附庸

      中学的历史老师在讲的分封制时有一句话令人记忆犹新:“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感觉用“附庸”一词来形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是无比贴切。你看:我的父母,我的兄弟,你的朋友,你的上司……无论是长辈晚辈,还是亲缘关系社会关系,总离不开“我的”,“你的”,“谁的”,除了我们自己,其他人都是我们的附庸——他们只有在与我们有了交集后,才对我们有所意义。客观地讲,这是一个事实,是无所谓是非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积极的意义,如这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然而,当“附庸”这一观念根深蒂固,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时,我们有必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才能避免伤害了别人,也避免别人伤害自己。

        很多人应该都有了解,近现代的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宇宙”。这与之前的“附庸观”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自身是独立的个体,其他人都是我的附庸;另一方面,在其他人眼里,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是他们的附庸。如此反复,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只有自身才是真正第一位的。举一个残酷而真实的例子:

        王亮(化名)是一位准大学生,可在即将报到之际,他的父亲出车祸了,当场死亡。这时,小王的心理是这样的:我爸死了,我该怎么办?我还能上大学吗?对我好的父亲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今后该怎么办?其次才是,家里怎么办?父亲这么早就惨遭横祸……总之,亲爱的父亲死了,小王的第一念头全是与自己相关的。可能有人要说他自私,其实这正是“附庸观”的影响——因为是自己的父亲,跟自己有交集,他的离世才让自己心痛。

        面临生死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怎能不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呢?甚至就连我们去帮助别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这样会让自己觉得高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如此这般,当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每个人都是都以自己为中心,都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附庸,一切为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感受服务,人与人之间怎能避免互相伤害?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意义。所以,没有谁是附庸,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

        古语强调“人无高低贵贱之别”即是此理——街上的流浪汉,在你眼里一文不值,充其量只是沿途的点缀;可在流浪汉自己眼里,他自己就是全部。

        人以自己为中心,这是人性,是不了避免的,但“附庸观念”带来的伤害却是可以避免的。

        朋友,请注意,每个人都与你一样,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首先将原材料生词音标查到后熟读,然后开始录音,第一遍比原声快四秒 听了一遍原声后,发现自己在句子停顿上有点快,然后...
    帆帆与南希阅读 142评论 0 0
  • 1.先打开Devices 2.下载手机app包 3.显示包内容
    简单coder阅读 635评论 0 0
  • 笑笑最喜欢各种花花草草,即使是大冬天,带她小区走一圈,她都会去发现小区里三叶草,小树枝等。嘴巴还一直念叨“拿回去做...
    妈咪私塾阅读 519评论 9 10
  • 2017年7月,那是炽热的盛夏,也是水深火热的毕业季。 我已经记不得那时候的毕业论文是如何答辩结束的,但我依旧记得...
    泸水031谷东梅阅读 161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