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几个月前,在一个群里看到一个小视频,《奇葩说》的舞台上来了一个清华的博士生,叫梁值。
记得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他说着邓稼先,演着邓稼先,被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邓稼先成了他的精神偶像。自信满满,意气风发。
而现在,在这个节目的现场,他的表现如何呢?
他说自己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了法律;因为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
再后来参加主持人比赛,想尝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
他最后问三位评委,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蔡康永第一个就给他灭了灯。这一刻人们看到他脸上的尴尬,演说家舞台上的那个慷慨激昂的梁植不见了。
而他的这个问题一下子让高晓松也怒了。
高晓松说:其实来之前,清华的校长和书记都向我推荐过你,你应该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可是你今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
一个读到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找什么工作,这就好像是一个姑娘说,我身材又好、长得又漂亮、皮肤又白、家里又有钱,你觉得我应该嫁给谁?
你就是北京话说的“我干什么成什么,所以我什么都没干,什么也没成。”
我可以继续你的逻辑讲,如果你学了金融又有人跟你讲,你光学了金融又没干过实业,那怎么着,再学机械?那你又学了机械,可是这里面的电理又没有干过,那怎么着,你再学电理?
这个时候,蔡康永不紧不慢补了一刀:“你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赌下自己人生好几年,没有自己的判断,真的很危险!”
记得几年前听袁岳先生来镇江文心讲堂演讲时就触及过这个问题。中国多数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打小什么事都是有父母包办的,最后他们失去了为自己规划的能力。长大之后也只能听从别人安排,缺乏主见。
最后高晓松说出自己失望的原因:我觉得你没有拿到一个大名校胸怀天下的格局,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
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而你直接问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这么掷地有声的怒骂,其实是对中国当今教育的怒骂。
02
《无问西东》热播,其中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来到清华大学演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泰戈尔在台上慷慨激昂的说: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而当时的台下,有个叫吴岭澜的清华学生,他当时正面临选学科的问题,他因为别人的误导“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理科)”而学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
听了泰戈尔的演讲,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终于明白什么是对自己的真实。
多年后,他回忆起泰戈尔那天的演讲对他的影响,他说: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段话就是整部电影的主旨——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真实。
“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而吴岭澜在满头银发之际,他内心的光,他对生命的思索,照亮了正在迷茫中的沈光耀。
03
我们再来看看李开复教授,他1961年出生于台湾,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9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大学二年级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李开复后来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界著名的CEO以及计算机科学研究者。他先后担任过苹果公司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和Cosmo子公司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现为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李开复承袭父母对他的管教观,敢于让孩子独立自主做决定。对于一对千金的教养,他中国传统的教养观采取取舍的态度,并不以教出“乖巧”的孩子为目标,而认为“积极”是教养中最重要的事,目的是“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孩子需要听话吗?李开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教养子女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原则,但如果我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我会说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其他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掌握。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要实践,或者找工作、找兴趣,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设计。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得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却导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判断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孩子要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必须早早地就要学会自主选择。
该如何管教孩子:
当然,孩子也需要管教,需要规矩,但父母必须告诉孩子设立规矩的原因。
如果父母不告诉孩子理由,孩子就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无法学习自律;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把父母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订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要么会认为你不好,要么就会走向叛逆。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学父母并不是只是听规矩,他们会看你怎么做,而不是听你怎么说。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会跟他大叫,甚至说出不好听的话,他们当然会认为,原来这样子,生气时就应该这么说话。他们慢慢地就会耳濡目染,学习了这些坏习惯。所以做父母的要注意以身作则。
04
梁植,一名校的优秀生都困惑于职业的选择,更何况普通的孩子。所以孩子从小的教育是多么重要,不能只是盯着成绩,或满足于不范错,顺从听话不惹麻烦。那是最省事的教育,最不动脑筋的教育。
西方国家强调学生的领导才能,组织管理才能,人际关系能力。
而这些恰恰不被我们重视。太过注重知识的获取和高分的获得,仍然是当下社会的主导。只有靠家长的觉醒,有意识的去培养。
最后我们看看李开复教你的五大育儿“绝招”
绝招1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引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绝招2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让他们经过失败学习,不要什么都想帮孩子做。
绝招3
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
绝招4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错误的学习中获得的比从你正确的指导中还要多。
绝招5
要培养孩子负责心。多指导,少批评。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礼貌、不懂珍惜”。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理解自己负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