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是好死的,那他最后要走的时候,可以有一次选择——可以入土为安赶紧轮回,也可以向天开枪,再不回来。那样,天上就会多一个洞。你看,天上一颗颗的星,就是一个个不愿再回人间的灵魂向天开的枪。
如果让你做一次选择,是想重走一次人间,换一种人生,还是不愿再回这人间呢?
于我而言,这人间很好,但...我不愿再来。这并不是悲观,只是当你用一辈子已经去习得了经验教训,去体验了各中滋味,去遍历了世间百态,又何必重新来过,重来也不过而已吧!重新,不过是让自己又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去弥补错失的遗憾。如果这样,为什么不现在就去热烈的迎接每一天。之前经常会问自己,如果让我现在立马嗝屁,是否有什么遗憾/后悔?当我在纠结一个决定的时候,我会去想如果不这样选择,我会不会后悔。
这本书很上头,读完会让人陷入对亲人的思念,也能让人更释怀死亡...一个朴素平淡闽南人的百年人生,竟然会带来这么多震撼。最开始单纯被当地的死亡习俗所吸引,离世方式有且只有一种:一旦老人确定要离开人间了,就得当即要求子孙们把自己的床搬到厅堂正中间——就在家里,灵魂才不会走散;闽南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神明,就在厅堂里,在神明的注视下离开,灵魂才能升天。老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还会参与死亡侦探赛,聚在一起,琢磨着身体的各种征兆,切磋着各种杯弓蛇影的线索,像在百米冲刺的起跑线旁的运动员,竖起耳朵,随时听命运发出的枪声。出远门,甚至离自己家远点更是万万不能的,但凡有点死亡灵感,便要赶紧跑回家来,躺下反复确认看看:是不是它来了。这才让我知道,原来死亡还可以用这么幽默的方式去谈论。
看阿太的一生,才突然理解了一句话“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都多”。从一开始被神婆说——他一辈子无子无孙无儿送终,到后面和神婆儿子结婚,陆续收养北来、西来、百花,三个孩子长大、成家、发达、破败、死亡。当阿太送走百花时有一句话“我都送走其他孩子了,最后这个孩子,也由我来送走吧。”,这包含了太多的无奈,阿太先送走自己的母亲,然后是阿婆,后来是丈夫、妹妹、三个孩子,在一点点被动的学会接受死亡的事实。阿太的这一生太丰富且曲折了,苦过、乐过、穷过、富过、哭过、闹过,经历了时局动荡,改革开放,阿太的一生很长,不知道这样的一生对她而言是好是坏。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我们如何看待死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到死亡,代表着沉重,所以这一直是大家有意回避、不吉利的话题。但要知道,现实中不是我们不去谈论,就真的可以熟视无睹,该发生的依然会发生,时间的滚轴依然在前进,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坦然。当你能直视死亡时,正是你活的最灿烂时。
每个”逝去“都是有去处,每个尽头背后都是有开始的。
这人间从来没有生离,没有死别。这人间不过是,天上的人来了,天上的人回天上去了。
2022-12-21 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