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一书的封面上印着的这句话,想必在很多人的内心掀起了波澜。
我也一样。
在中国,父母普遍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指导思想,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行动方针……然后,很多孩子成全了他人的期待,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样子。
-01-
莉迪亚是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
母亲玛丽琳希望她能特别,实现她没能实现的当医生的梦想;父亲詹姆斯则希望她能合群,摆脱种族不同带来的困扰。
特别与合群,背道而驰。
从五岁那年,母亲离家出走又归来后,莉迪亚就成了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玛丽琳和詹姆斯便对她极尽关爱,甚至忽略了大儿子内斯和小女儿汉娜。那种时时刻刻被关注着的状态,让莉迪亚的不堪重负。
书中写到: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莉迪亚对母亲希望她学的课程不感兴趣,她的成绩越来越差;莉迪亚没有朋友,她只是假装有朋友。而这些,她不敢告诉告诉父母,她害怕父母失望,害怕母亲再一次出走。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最终,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02-
莉迪亚一家人,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并没有太过特别的地方,不就是一个中国男人娶了美国妻子,生了三个混血孩子。
可是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他们一家无疑是众人的焦点,走到哪里都会引起注意。
特立独行的玛丽琳爱上了黄皮肤的中国人詹姆斯·李;想要合群的詹姆斯喜欢上了美国女孩儿玛丽琳。他们都认为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梦想,但他们的结合注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玛丽琳怀孕,让她无法继续学习,无法实现当医生的梦想,从此她变成了原本母亲希望她成为的样子。
玛丽琳试图逃离,然而以失败告终,因为她又怀孕了。
她的离家出走与回归,让这个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莉迪亚、内斯以及汉娜,他们的成长在阴影中。
莉迪亚发誓说,只要妈妈回来,她一定会听妈妈的话。
是啊,她不敢反对玛丽琳,只能无声对抗。那些空白的日记本,是她对妈妈的告白。
-03-
物理成绩不及格让莉迪亚的内心备受折磨,她甚至主动和别人口中的坏男孩杰克搅合在一起,学会了抽烟,在玛丽琳詹姆斯看不到的地方学着释放本性。
真正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内斯考上了哈佛大学,即将离开这个家庭。
在莉迪亚的心里,这个家里只有内斯能理解他,而他也要抛弃她了。
她去找杰克,想要放纵一场,谁知杰克真正爱着的竟是内斯。她妄图以这个秘密威胁杰克。杰克的话却让莉迪亚如梦初醒,“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该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
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莉迪亚憧憬着明天,走进了冰冷的湖水,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04-
我们周围的父母们同样对孩子寄予厚望,也插手子女的生活,包括学习、工作、结婚、生子……
有的孩子暴力反抗,有的孩子沉默以对。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样子,也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可以提提建议,但不应该过多插手,或者直接把孩子塑造成他们理想的样子。
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应该是活成自己希望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