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何需要信息架构
技术革命促使的信息爆炸,现在社会所存在的信息量远大于我们之前整个历史的总和。人们急需要一种易查询、易理解的信息获取方式。
多终端的出现,如今信息的载体更为丰富,手机、pc、报纸、杂志、书籍、手环、手表等,用户通过五花八门的设备获取信息,每一种都有独特的优势或局限,我们需要保证产品调性的整齐划一,又要最大发挥不同介质的最大优势。传统处理方式已不适用,需要对设计有"系统化的思维"。
二、何为信息架构
1)共享信息环境的结构化设计。
2)数字、物理和跨渠道生态系统中组织,标签,搜索和导航系统的合成。
3)创建信息产品和体验的艺术及科学以提供可用性、可寻性和可理解性。
4)一种新兴的实践性学科群体,目的是把设计和建筑学的原理导入数字领域中。
我们无法用一句话概括信息架构为何物,或许正因如此优秀的信息产品如此难得的原因。
但我们可以明确信息架构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用户更易查询与理解他希望获取的信息。为此我们通过一切可见(文字、标签、导航、搜索框等)与不可见(排序规则、搜索规则等)的元素,为用户使用产品时,可以沉浸到我们所构建出的"理想"情景中。
这很好理解,但理想的信息架构设计背后是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与一定的从业经验、敏锐的直觉与创造力。
三、设计原则
在信息架构的设计中,始终要围绕以下三点基础。
情景:我们需要明确项目背后的商业目标表、可提供的设计与能得到的资源。它影响着用户对产品的认知与预期。
内容:当前内容的性质与数量,一集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这包括应用程序、图片、服务、模式等人们需要在产品中使用或查找的元数据。
用户:主要受众的需求与信息搜寻行为。我们需要走出象牙塔,深入用户群体中才能掌握真是需求。
四、一切为了查找
比起浏览内容,用户的搜索行为更为复杂。理想的用户搜索行为类似于黑盒。
这种搜索模型太理想简单,将用户行为省略的几乎不剩,以此进行产品的设计难以保证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四种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来为我们指明设计的方向。
1)已知条目搜索:这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为喜闻乐见的需求,用户明确目的,我们仅需要提供答案的展示。
2)探索式搜索:这类搜索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无法确定何时会结束搜索,每一次搜索结果都可能是下一次搜索的跳板,像是草莓园中采摘,忽左忽右难以预计。
例如用户随便翻阅去泰国的旅游团,随后一路查询到东南亚类似泰国便宜实惠的国家有哪些。
3)无遗漏式研究:同样没有明确的答案却有比较固定的方向,或者说用户所搜索的问题无法提供一条面面俱到的解释,只能通过多个问题全面进行了解。类似担心养老问题而全面的查询养老金、养老利率、地方养老政策、健康保险等的中年产品经理。
4)重新搜索:因记忆衰退或繁忙的工作,人们需要对查询过的问题再次查询。
我们的产品适用于怎样的搜索需求与搜索行为呢?这需要设计者对用户数据、用户使用情景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焦点小组、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
五、信息架构的详解
信息架构分为两大类,不可视信息架构与可视信息架构。其中不可视信息架构入搜索后展示结果、导航路径等没有以实物形式展示,但其本身的设计也 并不简单。本文主要介绍可视化信息架构。
可视化的信息架构有两类设计思路,自上而下的信息架构与自下而上的信息架构。
自上而下的信息架构
如今门户网站的设计都十分臃肿,各类信息功能让人眼花缭乱,如何让用户进入网站后快速懂得如何使用你的系统,再用户感到厌烦失望前传递给用户“我能帮你解决哪些问题”这一重要信息,需要在可视层面回答一下“自上而下”的问题。
自下而上的信息架构
如今web端我们可以搜索引擎直接进入网站的某个页面,略过这个网站的导航路径,直接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用户需要尽快得到很多“自下而上”的答案,让用户得以由一项子集寻到更丰富的内容。
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的设计对应着用户体验要素的结构层设计,及信息架构设计。现实中设计一个好的组织架构十分困难。因为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不同认知的冲突、同一事物的多面性以及环境的不同特性(政治文化历史习俗)等。这些都是设计组织架构时的难点。
究竟什么时组织架构?我们可以理解为更方便的管理与传递数据的信息组合方式,比如图书馆的目录、思维导图、文章的一二级标题都是架构。
组织架构的设计分为两部分,组织方案与组织结构。
组织方案
组织方案决定了结构内各个模块间的共同特性,他们的颗粒度、类型、样式等。
精准的组织方案:按字母顺序(字典)、按年代(史书)、按地理位置(地图)
模糊的组织方案:按主题、按任务、按受众、隐喻驱动(回收站、文件夹)、组合式(提供多种类型组合查询)
组织结构
在确定组织方案后,组织结构决定了这些模块间的组合逻辑。
设计组织结构时需要牢记7±2法则,人的大脑最好状态只能一次性记住7(±2)项信息块,基本5以上信息块就会出错,因此在设计结构时PC端导航不益多于9项,大段内容应分割成数个小块,若导航与选项卡过多可以考虑使用层级结构展示。
层级结构:自上而下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层级不宜太深,用户进入3-4层后就会迷失,因此应在深度与宽度间寻找合适的平衡。
数据库模式:通过表格存储、查询数据,并根据关键数据实现跨表查询。
超文本:通过超链接实现模块间的跳转,最好作为层级结构的补充,合理使用超链接可以满足夸模块间信息查阅的条理性,但过度使用可能会让用户感到困扰。
社会化分类:如推特的自定义标签(推特的自发话题、任务的tag),由用户自行创造信息架构,这些架构支持的层级往往比较浅,如推特的话题甚至是非结构的,但这弥补了运营人员无法囊括全部热点话题,并且用户自行发起的话题跟更引起共鸣
标签系统
所谓标签系统便是向用户传递信息,大到模块的名称,小到最边角的字段,标签系统无处不在。我们通过标签可以向用户输出企业形象、产品特性、资讯信息与整体的结构。说到底就是用词的艺术。标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情景式链接:页面内指向其他模块或内容的超链接。
标题:描述其后内容的标签。
导航系统选项:导航系统中选项的标签。
索引词:搜索或浏览内容的关键词
图标:手机端经常使用直接表意的图标作为标签。
标签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1、开发一致性的标签系统,而非标签本身
在大型系统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把控标签系统是一致的,从风格、版面、语法、颗粒度、全面性、用户语言几方面都保持一套体系。不统一的标签系统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增加系统不可预测性,这对用户的使用体验极不友好。
2、尽可能缩小范围
如果我们的系统用户、内容与情景三方面都很单一,那标签命名就简单得多,可实际多数系统包含了太多内容,标签太过宽泛便会指向不明。因此我们可以将标签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标签系统的来源
1、原有标签系统
接手新项目时,不妨通过excel先整理出原有的标签系统,熟悉原本产品的调性,才好找到如何改进
2、竞品的灵感
可以借用相似产品的标签表,当然要注意除非两款产品受众完全重合,否则直接照搬设计未必明智。
3、受控词表
部分专业领域,在网上就能找到现成的受控词表,我们可以直接借鉴。
创建新的标签系统
软件提取:有一些自动提取应用可以将多频词、父问题等数据进行提取,或搜索日志,根据获取的数据二次加工。
贴标签:通过人工方式手动进行标记,如发布文章时可以让用户手动添加推荐标签。
高级用户或行业专家:了解用户需求的人,如图书馆管理员、大夫、生物学家这类了解用户使用情景,并与用户有一定信息交流,对此类问题有一定接触。
用户:直接和用户沟通更为直接,我们可以通过卡片分类法、自由列举法、搜索日志分析等方式了解用户习惯。
导航系统
通过导航系统我们向用户指引方向,用户在系统任何位置都可以通过语言创造场所感并提供探索网站的清晰路径,是导航系统的重要作用之一。灵活的导航系统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用户体验。
在设计导航系统时,需要考虑到系统所在不同环境端特点,web端更加开放, 我们可以通过url随意进入某一页面,大屏幕使得同一页面可以有几层导航,设计更为繁琐。手机端屏幕较小,每个页面基本职能进行一个操作,完成相同任务可能比pc端多几个层级。
要注意同款系统不同环境依然要保持统一调性,同时也要遵循不同系统(pc、ios 、Android)本身设计原则。
我们可以对已有导航进行压力测试,基本步骤如下:
1)忽略首页直接进入网站。
2)随机进入一个页面,是否能确定当前所在位置与网站其他部分的关系?当前在那个主要区域?上级页面有哪些内容?
3)是否知道这个页面能引领到那个页面?链接的说明能否清晰表达,每个链接是什么?链接是否有足够差异性,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设计导航系统的风险:
设计导航系统的決穷是平衡灵活性的优点和混乱的风险。在大而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一个完全缺乏横向和纵向导航的系统会受到很多限制。另一方面,太多导航辅助功能会把这个层次结构埋葬,并且会让用户无法承受。导航系统应该要谨慎设计,通过提供增强的内容和灵活性来弥补层级结构的不足。
导航系统的种类
一般导航分为全站导航、局部导航与情景式导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导航如站点地图、索引和指南。
全局导航
全局导航顾名思义,即网站内每一页都显示的导航,头部导航、foot等。
局部导航
许多网站的全剧导航就是由多个局部导航组成,
情景式导航
一些不适合放在全局与局部导航重的内容,这时可以建立特定网页的导航链接,比如文章内的超链接。
站点地图
对于层级过于复杂的网站,我们可以通过站点地图给用户提供查询渠道,避免网站太过庞大的信息干扰用户查询所需信息。尤其是目标明确的用户,可以根据网站地图直接访问相应内容。
索引
与目录不同,索引结构相对平面。一般以关键词或词汇首字母排序组成。需要关注几个问题,首先网站需要索引么?索引应以怎样的颗粒度展示?用户需要搜索什么词?
指南
指南类似于网站的教程,对外可以起到宣传作用。设计指南时要注意内容简短、随时支持退出、设计目的是回答疑难问题,并且对于复杂的指南可能需要自己的目录。
以上基本就是全部导航类型,对于导航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新增自定义、可视化(淘宝图片)与社会化导航(系统推荐、大家在读等)。
搜索系统
对于网站似乎搜索是作为标配功能,但若是遇到体验差的搜索设计真的不如没有,因此首先我们要确定我们的系统是否需要搜索功能。
1)信息环境中的内容数量
2)是否可以通过优化导航系统解决搜索问题
3)明确添加搜索功能后,需要逐步迭代优化
4)是否考虑三方搜索接口。
确认需要搜索功能后,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着手设计了。
搜索的范围
系统应该为用户排除不关心的内容,让搜索结果更符合特定需求,而如何知道用户希望得到那类结果呢?首先我们设计搜索区域时从物理层面将内容进行分割标记,常见的类型如:内容类型、用户、角色、主题、地理位置、年表、作者、部门等。
搜索的设计
查全率与查准率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两个名词,查全率与查准率。顾名思义搜索结果查全率越高其准确率越低,反之同理。最终返回结果更偏向那一方需要根据我们的产品特性决定。也可以通过“高级搜索”这种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结果。
查询生成器
除了搜索算法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影响最终结果,查询生成器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对重要工具。
1)拼写检查工具
2)语音输入工具
3)自然语言处理工具
4)词干提取工具
5)受控词表与叙词表
6)敏感词表
显示结果
确定显示组件:显示评论数?显示日期?显示作者?若是手机端空间本就有限展示出对组件应对用户确实有参考价值,否则可能出现用户忽略掉有用信息,体验大打折扣。
显示数量:搜索结果不可能一次加载全部,可以默认每次加载10条,下拉或点击下一页按钮,再加载新数据。
排序方式:字母排序、日期排序、相关性排序、热度排序、用户及专家评价排序、付费排序。
结果分组:列入主题、用户、语言和产品等分组。
设计搜索界面
输入框:最佳但设计是用户输入某个不精准的词,系统依然能匹配到最优结果,因此输入框本身显示可以简单,但可以添加提示文字、自动联想、热门推荐这类辅助功能。
高级搜索:设计原则是操作们看越低越好,但依然会有专业用户默认搜索无法满足他们,因此需要增加更多纬度但搜索条件。
支持修改:显示搜索结果后,搜索框内依然展示关键词,便于用户在此基础调整。保留搜索历史,用户往往会对某些内容反复查找。展示用户做了什么,显示搜索关键词、是否设置了过滤条件、搜索结果数量等。
极端情况提示:若当前搜索结果为0,可以提示用户暂无结果,或引导用户查询相似内容。若搜索结果过多,可以提供再次筛选等方式。
现如今科技公司根据用户历史记录、自媒体权重、广告文章等多个纬度经过比较复杂的计算将内容推送给用户,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根本无需如此高级,因此我们在这里不具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