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让原始先民摆脱生冷食物;土,培植了粮食,还借由火,变为陶和瓷,方便饮食和储存。
火与土的结合,形成了养活一代代人的“灶”。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宋]范成大 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今日,腊月二十三,你家祭灶吗?
让我们来看看有关「灶」的二三事
打灶头
打灶头在农村是一件大事,好灶头谐音“好兆头”,必须选择良辰吉日才能进行。灶头一般由灶脚、灶身、灶台、烟箱、灶山、灶君堂、灶尘板等组成。按习俗,一般打灶头要打两只锅,里锅大,外锅小,里锅用来打年糕、蒸粉,端午节和过年煮粽子,蒸汤圆,宴请时上笼蒸菜。外锅用于日常炒菜煮饭。两锅之间打两只汤罐,在煮饭前把冷水装进汤罐里,煮饭时,汤罐里的冷水随之沸腾,饭后可舀出来用于洗锅洗碗,十分方便。当然,可以根据家庭需要选择打单眼灶、双眼灶、三眼灶、四眼灶,还可以选择打花篮灶(灶神为六角形,形似六角花篮)、小方灶(灶身为方形,形似方桌)、木桶灶(灶身形似木桶)等等。
画灶画
打完灶后最重要的事便是画灶画。灶画的绘制须在灶头墙壁半干半湿时进行(让小编联想到了西方的湿壁画)。一般多用白酒调制颜料,造型以黑线勾勒为主,敷以红、蓝、白、黑等色。灶画通常以梅兰竹菊、仙桃佛手、石榴莲花、山水风光、八仙故事、童男童女、神像、鲤鱼跳龙门、白鹤戏水、刘海戏金蟾、聚宝盆、历史故事,以及福、禄、寿、喜字等诸如此类的装饰图案为主,鲜艳夺目,明快亮丽,吉祥喜庆,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灶画,古代壁画的延伸,是江南典型的乡土艺术。嘉兴灶画,被列入我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到周边的杭州、湖州、绍兴以及上海金山、枫泾,江苏吴江、如东等地。
灶的起源
《释名·释宫室》:“灶,造也,创食物也。”灶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原始的灶其实就是在地上挖出的土坑,后来,用土或砖垒砌成的灶出现,成为烹饪食物的中心。《汉书·五行志》云:“灶者,生养之本。”
祭灶神
灶君(亦称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有炎帝、祝融死后变为灶神之说,也有女神、男神之分。庄子《南华经》中说“灶有髻”,晋朝司马彪解曰“着赤衣、状如美女”。又有说法,灶君是昆仑山上一老母,俗称为“昆仑老母”;而道书《敬灶全书·灶王经》中称其为“云种火老母”或“种火老母元君”,她麾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以及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如今常见的灶神多为男性形象,有张单、张宙、苏吉利等名字。也有民间供奉的灶神形象为一对老夫妇,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相传,灶君负责监察人间罪恶,掌握寿夭祸福,每年岁末会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家家户户的善恶,因此,人们年末供奉、祭拜灶神,希望灶君上天后为自己家多说好话。当然,灶神也是保家神,民间,人们常在早上向灶神供奉一炷清香,祈祷灶神保佑。
祭灶传统
祭祀灶君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夏朝,灶君就为民间崇奉;周,祭祀灶神是“五祀”或“七祀”之一;汉,祭灶习俗盛行,甚至成为了天子求仙的手段,如《史记·武帝本纪》记载:“少君(小编按:少君指当时的方士李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皆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于是天子始亲祠灶。”
祭灶神(又名送灶)的日期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具体习俗各个地区不尽相同,据说,除了供品外,有的地区会怀抱公鸡跪拜灶神,因为鸡是灶王爷升天时骑的马;有的地区要吃糖糕,以让灶神吃过甜食后多进美言。一般祭灶完成后,要把灶神画像揭下来烧掉,为送灶君上天之意。
民以食为天
普通的灶 并不普通
传统灶文化 满满温暖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