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倾向是一种当代高尚情操

前几天我做了一个噩梦。

我梦见自己把一把刀子插进了自己的小腹,匀速而缓慢,大概两刀。梦里的体感非常真实清晰:小腹的皮肤在极其短暂的紧绷凹陷之后干脆地裂开,包裹住刀尖;冰凉的触感一点一点吃进皮下组织,穿过肌肉,穿过脂肪,痛感钝而有力地刺激着神经。

醒来之后我的记忆里还缓存着那种带着酸楚的痛感,还有刀子在腹中冰凉的存在。

我开始想,当代社会是否存在没有丝毫自杀倾向/从未有过自杀念头的人。还没有搬出家里的时候,我就喜欢坐在阳台边缘,把脚从防盗栅栏之间伸出去,在夜风里晃荡。家住在二十多楼,我无数次萌生过跳下去的念头,无数次想象过跳下去的过程,无数次捏造过跳下去的感受。没有一次觉得这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反而和解脱、自由一类的字眼挂钩。

那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生活压力,烦恼也浅薄,不知道哪里来的阴郁情绪挥之不去。对于世界永远抱有质疑,大概是一种天生的悲观主义。

看过一些新闻报道,感觉一线城市的自杀率远远高于二三线。人们总是把这个数据差归咎给money city的无情、忙碌和压力,在我看来不尽然。"我们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爱怎么活。"基于自杀率这个话题我觉得王小波这句话应该改成"我们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爱,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活怎么死。"在包罗万象的混凝土森林里,我们可以选择深居简出或者锦衣夜行,热姜茶或者金汤力,高热快餐或者有机素食,Converse或者Manolo Blahnik……众多的选择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小资色彩浓厚的厌世情结也不过是一个可选(但未必可取)的生活态度。

反而越小越闭塞的城市,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这种满意实则来源于环境的局限——你能看见的就这么多,对于生活你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这种状态,我叫它欲望贫瘠。

欲望贫瘠和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依照一个默认的轨迹前进,逐渐丧失自主意识,继而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价值观通常继承于父母,跳过了摸索和反复建立的过程。对于这种模式,上一辈的人大多津津乐道于它的安全可靠,我猜他们都没听过《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贪婪无度地拓宽生活的选择,不过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精简和制衡自己的欲望,才是更高阶级的社会功能。自杀倾向的萌生大概是观念进步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算是想明白了"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是怎么样一个理论。既然是一个过程,想办法走过去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卡在这关过不去的……那是真真的玩完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站在楼顶(或者没有防护措施的阳台)的时候还是不要听万青和草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很多小伙伴儿总是夸我怎么怎么样,有正能量啊,爱学习呀,还上进啊,有思想啊等等等等。 其实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
    伪思考宰飞阅读 286评论 1 1
  • 昨天和表姐聊天聊到这些年家人发生的事情,不仅感叹了句,我们的爸妈,都太善良了。说出这句话时,心里满满的无奈和心疼。...
    柿子橙阅读 924评论 17 5
  • 成功需要三个条件:意愿、能力、机会。 1.意愿: 你是否希望成功?有多希望?你到底是“想要”成功,还是“一定要”成...
    Kayan阿嘉阅读 692评论 2 23
  • 读书记,是新民读书会的手写本。 2017年八月的一天,范老师跟我说做一本读书会的笔记本,看看设计成什么样子。我说,...
    陈锦辉阅读 280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