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为什么做辩论队教练?这要说到我一开始学习辩论的时候~
数据是可以编的;
解题方式是把题目一个一个字拆开再组合;
打政策辩是没有数据的;
质询是为了设计一个“套”然后让对面口误;
一辩词有时候我舍友都听不懂;
觉得能够论证“月亮是三角形的”是大神;
觉得事例因为的个例所以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很少用例子;
如果有例子起手式通常是“你看我方二辩。。。”
论点一定要有三个;
战场是什么?好吃的么
到了大三下才意识到辩论原来还要说服评委,最好不要反心证;
不懂得如何达成共识;
以复杂、冗余、繁琐逻辑线为荣
“如果发现劣势就糊弄过去”是一个战术动作
。。。 。。。
是的,我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野生辩手~几乎撞过所有已知的辩手的坑~(当然这也让我之后当教练的时候一下就能意识到一些常见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这算因祸得福么??)
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再这么下去就废了”,开始了艰难的、痛苦的自我矫正。
在矫正的道路上我遇到了很多比我年纪要小但是比我厉害很多的辩手。
比如南审的 方骊洲(感谢实战教学了我怎么打政策辩)、李芳冰、比如上海的徐涛、陶腾鹰、浙江的李啸宇、以及他特别厉害的妹子 还有从BP认识的 赵若鈞、辰宇大大,郭钰。(还有好多好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通过接触各类比赛,接触各地辩手,在辩友的帮助下渐渐的改了回来。可是那时候的我已经大四了,对于很多辩手来说基本已经是生涯末期。
当我回首我自己的辩论过去,再看看光芒四射的后生代辩手们,
我想~“尽可能不让别人走自己的弯路”。
于是我就无意中开始了我教练生涯~有的是帮忙性质的,有的是有偿的。现在算算已经近400场了。
在带队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各地辩论发展水平的差异,北京上海的中学生甚至超过了部分二线城市的大学生,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教练对于一个队伍的重要性。
在带队过程中,我遇到很多小伙伴很聪明,只要稍加点播就触类旁通;有的小伙伴虽是“赶鸭子上架”不过很努力,有了明确的方向进步很快。时而听闻他们在赛场上收获颇丰,其实还是非常欣慰的。
记得不久之前和小诺聊天,说起他一直在做的辩论生态,他说道“能做一点就是一点”。
“能做一点就是一点”想必就是我还在做教练的原因吧~
p.s:似乎有歧义,我并没有在读书阶段担任过教练,也没有在任何时间担任过母校任何级别的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