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出门的时候想着拿本书在路上看,一本容易看进去的书,起初选了福楼拜的《情感教育》,由于厚度和硬壳的缘故就放弃了。书架上的书感觉都太过晦涩和装逼。看到了上次用电影卡换购的一摞科幻小说,拿起了郝景芳的《去 远方》,在飞机上看着看着就意识模糊的晕睡了过去,晕睡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朦胧状态。醒来的时候继续看书,句子无意义的穿眼而过。后来只剩下“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远方”的句子被我记住了。
一个陌生的城市给人一种新鲜感,对于苏州的记忆来自张继的《枫桥夜泊》和金庸笔下的姑苏慕容,还有小学课本上的苏州园林。而这一切都不那么真实,我们并不成真正的了解过一座城,更多了解的只是这座城的景点以及照片定格的一瞬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旅游的人也不喜欢看旅游攻略,由于15年元旦从深圳去上海的寒冷记忆,这一次把自己裹得严实了一些,这种记忆偏差却忽略了三地不同的温度差。
虹桥火车站到苏州站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下了火车找到住宿的地方放下一个轻便的背包就去街上瞎逛,苏州的河纵横交错,沿着一条河边马上走,看到一个胡同巷子转角进了去,上海的弄堂估计源于江浙吧。王安忆写上海的弄堂,她的文字一句句堆砌起一本《长恨歌》,没有耐心和兴致去读,翻过几页感觉就像散文体的小说,跟我的粗鄙不相符。木心笔下的弄堂却又是另外一翻风味,简单又深奥。上学期间常去北京的胡同,那种在五环以外破败衰落的胡同,那种犹存的胡同的景象充满热闹和混乱以及肮脏,很多老乡拖家带口租住在这样的胡同里,我也成了常客去熟悉这样的地方,这一方离别了中心区的高楼大厦和繁荣景象的强烈反差往往给人一种无可言说的视觉冲击,就像另外一个北京,时间过去差不多十年了,估计那样的胡同已经维修或拆迁了。
姑苏区是老城区,很多地方都被保存了下来,这一遍看不到高楼,多的是沿河的小巷子,不是戴望舒《雨巷》里的小巷子也不是乌镇那样的小巷子,这里充满生活的味道,充满柴米油盐,显得真实。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清洁阿姨正在这里拿着苕帚清扫卫生,看到我在拍墙上的字的时候阿姨有点不好意思的朝我笑了笑。
走着走着看到一家房产中介的门店,店里只有一个中年男人,长得高大而结实,留着一个干练的小平头,我顺手掏出一支烟递给老板,开始闲聊这座城的房价。
下午五点过,天慢慢的黑了下来,慢慢沉入黑暗中,重庆的街道现在已经亮起了为新年做准备的彩灯,而苏州姑苏区的街道还保持着平时的风貌。冬季的景点早早就打洋了,街上行人稀稀拉拉没有出现下班高峰期那样的疯狂。不知道旅游旺季的时候也是这样吗?
一趟培训一趟独自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