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书乐
到底选个什么在线教育呢?整个暑假,许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
时间不是问题、钱也不是问题,可效果到底靠谱不,是个大问题。
同时,在线教育们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
也开始出问题了……
据艾瑞研究报告显示,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递增,今年市场规模已达到648.8亿,按照这个趋势,到2022年将达到1503.4亿市场规模,无怪乎有人说“今年还有什么风口的话,就是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买菜了”。
风口越大变数也就越大
7月15日,教育部、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等6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国家层面颁布首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该意见规定:
① 语数外等学科类课程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
② 每节课持续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直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点;
③ 不得收取超过60课时或3个月的费用;
④ 从事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
一下子,在线教育就从风口撞上了枪口,许多业界议论都认为:“在线教育平台下半年的日子不会好过”。
乱象VS疗效=困局
就此,吴晓波频道巴九灵同学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经过3-4年野蛮生长后,目前在线教育行业存在乱象很多。
尤其是在师资能力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师资不符(外教尤为突出)的状态。
同时在课程设置、课程方向上,要么是将过去线下培训的内容“搬”到线上,要么是用一些特别的噱头如右脑训练、新思维之类的进行一些效果并不明显的概念包装,但真正作用于学员个人能力提升上,则往往“疗效”不显著。
缺少真正的有效拉升学员能力的方法,简单的“上网”和扁平化渠道,在内容上无法和线下培训真正的差异化,尤其是作为精品推出的私教模式,很难真正打破网络不够实的互动难题,做不到手把手教学的体验感。
因此,当光环褪去的时候,在线教育也就陷入了困局。
在线教育成了一份“安慰剂”?
在线教育出现这类问题,关键就在于营销思维的本位化。
立足于营销,而缺位与教学水准的提升、内容视野的扩展,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任何一种体验,都基于用户一定时段内的真实效果,而营销可以引流,也可能给用户达成一种“安慰剂”效应。
但如果名不副实,则最终都会成为票房毒药。
而对于互联网+教育来说,它也有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针对升学的在线教育,由于国内地区的教学风格差异、高考录取分数上的一些状况,都导致所谓优质师资会“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现象。
因此,想要通过网络扁平化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考前的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反之,小品类、垂直类的互联网教育,如一些技能学习、艺术学习,特别是一种在线下培训难以招收生源,却能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长尾而达成有效培训的内容,则应该是一个真正有效达成内容优质化的途径。
风口变枪口,冲击能承受吗?
不过,在线教育也并没有哀鸿一片。
距离意见发布已经有一周时间了。目前看来,暂时没发现企业或平台有太多冲击和反应。
毕竟不准收取超长时间培训费用的这一意见,早前在线下也有出现。
但本质上,企业或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对策”,二来真正有实力的平台或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容黏性达成中长期培训的服务达到,而不需要通过超长时间的预收费来形成“黏性”。
在线教育不能只看付费的家长
在线教育本质还是内容产业,也是内容付费的一种。
能否提供有效的服务,尤其是对于用户自身,必须跳出过去培训教育中,把服务做给“付费的家长”看,或仅仅为缓解某种程度上的焦虑而提供安慰剂的思维。
真才实学,才是无论线上线下的教育培训能够长久的根本。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