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记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热泪盈眶。

去往兰考南站的路途中,一路看着这里的风景,心中有惑。

那日途径开封、尉氏,对河南所在地市和县区的印象并不是很好。

尤其是自古以来就赫赫有名的开封,两千七百年的历史,更有从小印象深刻的“直把杭州作汴州”之句,让人神往这个作为宋都的地方。

真正来到开封,印象却并不如头脑里的想象。

而对于兰考,未到之前,看到它是2018年脱贫摘帽县,先入为主的认为这里定然交通不便,卫生状况一般。

然从火车站到高铁站,再看看一路上路过的街道,似乎更像一座现代化城市,整洁有序。

我心中实在纳闷,好在司机师傅人很友善,我试探性的开口:“师傅,兰考给人的感觉格外不一样啊,交通很方便。”

司机师傅听完笑了笑:“因为兰考有个焦裕禄。”

“焦裕禄?他是兰考人?”我疑惑不解。

“不是,他是山东人,来兰考任过职。”

“哦哦。”

我心中的疑惑似乎被解开了一半。但仍旧有疑,只是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人,那个人在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呕心沥血过。

兰考人民记得这个人曾经在这里挥洒的汗水。

随后便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焦裕禄的生平事件和兰考的历史。

1966年的寒冬,所有兰考人民汇聚在一起,带着白花,声声呼唤一个人的名字――焦裕禄。

曾经的兰考,是河南最贫困的县区,风沙、内涝、盐碱地侵害着这片土地。

直到有个二把手的书记,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下乡考察,如何治沙,如何改善土地状况,他一户一户的走访,想要找到解决办法。

他总结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扎针”,泡桐其实是做乐器的上好材料,兰考地区的泡桐又在全国出名,他仔细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泡桐的办法,希望能种植这种能在沙地顽强生存的树木来防止风沙侵袭。

他总结的第二个办法是“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盖住沙地。

随后扎根于这片土地的焦裕禄和群众一起种树,一起翻地,希望能够实现这“三害”的治理。

他在兰考还有很多故事,但这些故事的核心都是一个人在默默躬耕和奉献。

或许是因为周转不同城市,所以对比度就格外明显。

这次来兰考,印象特别好。

似乎看到一个人的躬耕让一个县城看起来是如此美好。

我似乎也理解了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埋在这片沙丘,是他最后的愿望。

他想要看着这片沙丘,绿树林立,风沙不再侵袭。

而我匆匆走过这个县城,默默将他的事迹记录下来,不枉此行。

                                      风乎舞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