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
写在前面
安妮宝贝在《眠空》里这样写道:
文字具备即刻的意义,记下的观点或细节,过后回望,已显得不再重要或与己无关。
从中摘录的文字成书之后,进入被阅读的世界,自此流向它自己的道路,彼此也就相忘。
这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灵魂的共舞,我虽不能向大家重播培训现场,但记下来的这些笔记,或许可以在某个地方击中你的心灵,让你有所思有所得。
下面我简单说两句。
(一)近年教师培训佳句
【2013年】
教育不是选拔,不是淘汰,而是成全。
班级不是名利场,不是等级场,不是淘汰场,
而是理想与追求,民主与平等,合作与竞争。
名师人生观:奉献自己的才华,挖掘人才
名师进取心:心灵追求高尚,事业追求卓越
在未来,你所拥有的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些。
——《第五项修炼》
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
【2014年】
公开课应该看学生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叶澜
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
——莫言
禁果效应的运用:
不提倡的东西不要明令禁止,应该巧妙疏导、转移
而有些需要学生探究的事物,可以让它成为“禁果”
一个随时公开课的老师:李静
公开课的目的:发现问题
公开课的效用:养成规范,形成风格
【2015年】
责任——对职业的敬畏
勤勉——让自己更优秀
实践——对机会的把握
从好玩到玩好
从随性到诗性
从潜心学习到著书立说
从混沌状态走向教学主张
初中引趣,高中引深
如果容易“卓越”,那么就不算优秀
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学习、创新、反思
一切知识懂一点,一点知识懂一切
创新决定发展力
特色决定竞争力
细节决定执行力
和谐决定稳定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16年】
对学生最好的责任感,
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
对学生最好的责任感,
就是不浪费课堂的45分钟。
认真的人改变自己,
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
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年少时觉得努力是没有天赋的表现,
长大后发现一直努力是最大的天赋。
学生课前期待,课中满足,课后留恋
——这是最美妙的状态。
They are like trees planted by streams of water,
which yield their fruit in its season,
and their leaves do not wither.
In all that they do, they prosper.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第一。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人生可怕的事不是你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而是没有看到自身所具有的巨大潜能。
——曼德拉
自觉承担责任是成功,是幸福的前提。
(二)你的爱,看得见
❤
邱黎苑老师介绍她自己1997年就使用了PPT,
2009年就尝试制作教学软件。
而本次培训还请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技术宅老师——陈诗吉。
他的演讲概括起来就几个字:很容易啊。
制作微课很容易啊!
得奖很容易啊!
写文章很容易啊!
容易的背后,是他每天备课备到一两点,备多用寡,生成自如。
容易的背后,是他大学兴趣爱好的积累:摄影、研究办公软件等。
容易的背后,是他勤于收集世界各地的地理教材。手里一本教材,心里无数本教材。如果教师的知识与课书一样或更少,就不能左右逢源、畅所欲言了。
容易的背后,是他无时无刻不流露出来的那份对地理学科的爱。这份爱,感染了在座的各位老师,也感染了他教的每届学生。
容易的背后,是他的20本听课本,在校内听课,也跨校听课。听得课比上的课还多。
他化用卢梭的话:你的学生在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在制作地图。
他善于归类学生的错误,备课仔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令人惊叹!我怎么样才能做到像他那样呢?
我不禁反思:我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可以给老师、同学开讲座呢?
❤
这里还有一位深深爱着历史,整场演讲都流露出人文关怀精神的谢志芳老师。
她告诉我们,从知识到艺术,再到行动的过程。
也就是知道如何做到富有创造性,到具有意向性的过程。
她很尖锐地指出:
要保持专业高度,否则几年后就会被分层。
淡薄名利并不是淡薄专业成长。
她很亲切地告诉我们如何听课评课,鼓励我们多发言,并交待:
你的口中是要造就人的。
你的评课要给被评者以启发,给被听者以启迪。
最后,她巧妙地用文艺复兴三杰来寄托她对我们的期许: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代表了智
——专业
拉斐尔的圣母像代表了仁
——道德
米开朗琪罗雕塑的摩西代表了勇
——勇敢
❤
全场最令人称赞的是李静老师。
她全程站着演讲,深情并茂,不愧是一位语文老师。
还记得她曾出现在2014的培训PPT里吗?
一个随时公开课的老师!
她的奥秘很简单:每天备课。
把常态课上得像公开课,就不怕别人推门。
她举了许多动人的例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每个老师都有极大的力量让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愉快。
她的方法是打报喜电话,对孩子不留偏见。
她很懂得把握教育契机,她教导孩子:
远离了亲切,就远离了正直。
她很懂得感恩,她觉得让别人帮你的方法是:
自己努力且谦虚。
她期许我们:
成为领路人,而不是追随者,
成为创制者,而不是代笔者。
从2013年到2016年,
厦门市直属的新教师都培训了些什么?
对一门学科的爱,
可以到什么地步?
你可以在上一期的文章
《讲座笔记|新教师岗前培训②》
了解一二。
在这一期的文章中,
你将会知道:
热爱,是说你会把它当作毕生事业,
你要证明你不仅爱它,
还能把它做到最好。
图片
(三)追求卓越,超越自己
给我们培训的老师,皆是我们的标杆。
要说这其中的大佬,非任勇老师莫属。
很久以前我看吴启建老师的书的时候,就看到了任勇老师的名字。
吴老师称赞他,刚参加工作就立志要几年内写几本著作。
他真的做到了,他的著作是厦门一中的教师队伍里最多的,现在已经写了80本书,发表了1162篇文章了。
他用工资的三分之一买书。
他把当时能订到的所有国内的数学杂志和教育杂志都订了。
所以你可以想象,任老师的阅读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别看他是位数学老师,可是他讲的话、制作的PPT,处处都是排比句,引申的话题包罗万象。
学贯中西,学富五车。就像他说的:
一切知识懂一点,一点知识懂一切。
“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句话我经常听说,可是培训了以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更好,说明要突破以前的自己,说明不能啃老本,说明要超越自己。
可是人恰恰有一个舒适区。
想要“更好”,不容易。
赞科夫说过:
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
——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
任勇老师的底蕴浓厚,境界高远。
比如“寻找本学科的诗意之境”足够让我思绪很久。
诚然,课上得好玩,上得趣味对我来说没有问题,
可是要从好玩转变成玩好,从随性化成诗性,我觉得我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
而这些,只有“踏实沉下去,才能潇洒浮起来。”
图片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同样从理论高度对新教师提出殷切期望的还有傅兴春老师。
他向我们发问:
教师教的东西会忘掉,那么留下的是什么?
是核心素养。
他问:
学生懂了还要教什么?
公开课应该看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质疑,不仅仅是原先的解决问题,还要具备面对未知的能力。
是的,教师在学校所教的知识,都是过去的、已知的。
什么时候才能创造知识呢?这是我要思考的。
❤
陈佩玲老师面面俱到地跟我们讲述教学:
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她提问:
为什么新教师总是教得比老教师快?
因为聪明的教师思维敏捷,他们就会忽略基础,铺垫不足,跳步讲解,节奏太快,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这是我要好好反思的,运用在我的教学设计上,就要有逻辑,一环扣一环。
她还提到了我的实习指导老师谢映红老师对我说的话: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提问就要有回答。
❤
说完了教学常规,还有教学管理。
刘胜峰老师的班集体管理艺术令人称奇。
他很熟练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
告诉孩子不能干什么,更要告诉他该干什么。
少一些做什么,多一些怎么做。
想让学生有什么,就一直强调什么。
通过故事教育学生。
点燃学生的兴奋点,并让它持续。
❤
和刘胜峰老师比起来,蒋君芳老师的班集体管理可谓严中有爱。
两位老师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前期充分的铺垫,让自己后期的班主任工作变得很轻松。
图片
感谢那么多一线或曾经一线的名师的讲座,
他们想让我们少走弯路,
但是路还得要靠自己走。
我想我已经一步步地靠近教育的真相了。
写在前面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在被问到:
“要是给新教师一点寄语,您会怎么说?”
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样说道:
通常我会给新教师这样的“糖衣药片”的回答:
“欢迎加入教师队伍,
感谢你与我们一起工作,
同行们为拥有你这样一位新同事感到荣耀,
孩子们更是幸运地拥有了一位新老师。”
但我最想说的真心话是:
“未来的日子将充满艰辛。”
即使我每天这样努力,可还是不尽人意。
其实,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倍感沮丧、困难和疑惑绝对事出有因:
我们努力教导孩子要有荣誉感,
而这个世界却让他们不断面对耻辱;
我们努力说服孩子要做正派人,
而这个世界不仅浊流当道,而且还有媒体为其鼓吹、大众为其欢呼!
有太多时候,你尽心尽力去帮学生,
结果却发现一切都如竹篮打水。
当然教书也绝非一无是处,
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的积累,
你的日子会渐渐好起来。
我希望新教师能从我身上了解到的是:
当你心情沮丧的时候,
并不是说你做得不好。
我从事教学多年,时常感到沮丧,
甚至多年之后,我还是会有沮丧的时候。
其实,所有的老师都会有的。
在这一期的文章中,
你将会:
保持对自己职业的清醒
因为懂得,所以不会:
干一行,怨一行,毁一行
(五)学习要趁早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
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2005年入职,现已是历史备课组长的柴贺景老师向我们分析了教学中的观课与评课。
如何做到专业的听评课:
基于证据
关注学习
(拖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可以看到小花为你推荐的
听评课的68个观察点)
她通过展示毕加索对一头牛从具象到抽象的不同画作,砥砺我们要厚积薄发。
毕加索使世界大吃一惊,
他把世界翻了个身,
并赋予它新的眼睛。
❤
2008年入职的曾灿波老师为我们分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我对曾老师并不陌生,因为在今年五月份,
我就听过他在教职工大会上的经验分享。
好奇心使然,我回去翻看了五月份的笔记,
想知道他两次讲的有没有不同。
他没有让我失望!
五月份,他面对的听众是一群“老司机”,
他讲到的备课有:
备教材处理
备知识背景
备重难点
备教学方法:
让学生之中处于思考的状态
备课堂引入
备教学案例:
一道题的不断挖掘
备教学语言
备板书设计:
课堂的最后要留给学生什么
备课堂生成:
对教师专业功底的考验
而现在,他面对的是新手,
讲的侧重点自然不同:
❀放低姿态,虚心求教
❀失败也是进步
❀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
揭露学科性质
❀减少无效的信息干扰,层层递进,
让学生探索更深的本质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布置给学生作业做一遍
❀下课后很多人围着你问问题
不一定是因为你太受欢迎,
而是你没讲清楚
(五)出名要趁早
❤
特级教师钟斌老师以
《做幸福的老师》为题,
可一开始就给我们当头一棒。
他引用提出生命化教育的张文质老师的观点,让我们保持对自己职业的清醒,去神圣化:
1.琐碎、重复和复杂是教师工作的本质属性
2.受学生伤害可能是教师难以逃脱的宿命
3.教师是儿童遇到的除父母之外的第一个成年人
4.不快乐的教师是“不道德的”
5.教师要把“快乐”变成一种“文化自觉”
6.共同成长就是共同快乐
他巧妙地把医生和教师职业作比较:
医生是越老越值钱,
年轻还不能拿手术刀。
教师教学经验越丰富,
教学效能不一定好。
刚好一天前我看到一篇文章,
与他的“出名要趁早”理论相当:
不知道是不是大城市的新闻太过扎眼:
逃离北上广、百亿静安地王、群租房、集装箱……
导致所有老家的朋友,总以为你在北上广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
6点起早,赶郊县公车,再倒几班地铁,一路从外环挤到市心写字楼。
晚上十点下班,加班严重的要拖到凌晨,回到群租房,顾不上滴答漏水的厕所也不卸妆倒头就睡。
第二天赶早,如此循环消耗着人生。
也许真的很多人体验过这样的生活,
可但凡能捱过初始的半年,最多一年,
再之后的生活如果没有起色,
那么我想真的不再是城市的问题,
而是自己的责任了。
❤
黄文忠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我有些相似之处。
他经常观察、比较,
他能从细微之处发现教育契机。
❀控制自己的情绪
冷处理是个很好的方法
不要翻旧账
❀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你看到的行为是对方多年积累的结果
❀观察学生的反应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讲课过程中不是思考教材内容,
而是关心学生思维状况
❀做一件事,要想到下一个人
这点有出现在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
need-to-insert-img
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
就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