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学记》第四讲:五别境心所
原创 释大愿 大愿法师 2019-11-17
第二部分我们来解释别境心所五个:欲、胜解、念、定、慧。
遍行心所是心识生起的时候,心王法生起的时候,五个心所相继生起来。一个接一个:触、作意、受、想、思,好像一个连环一样的,一环扣一环,就相继生起。
别境心所是专对某种特别情况,它是继五遍行心所之后个别生起的。
别境心所,所缘的境有四种:也就是欲心所是缘所乐境,欲就是希望的意思,我们抱有某一种希望,这种希望是属于一个心所法——欲心所;胜解是缘决定境;念缘曾习境;定缘所观境;慧就是对于前面的四种境,简择为性,它去作选择。
别境心所是缘各别的特殊境界而形成的特殊的心理现象,也是具有善、恶、无记三性,能够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但是它不缘一切境,因为它都是各各地依特殊的境界而生起的,不具一切时,它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别境心所生起,也不遍与八识相应。
五遍行与八识心王都相应,但是别境心所就不是了。比方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只有五遍行心所,没有别境心所。第七识就只是与别境心所中的一个,也就是慧心所相应;末那识,其它的那些欲、胜解、念、定,这四种心所都没有了,它只有一个慧心所相应。所以它名之为别境心所,各别各别的境界而生起的。
第一个是欲心所。《成唯识论》第五卷上说:“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欲就是希望,对外境的希望、追求。对于所爱乐的境界,希望它能够保持长久;对于所厌恶的境界,就希望它能够消失。所以这个欲心所就有善恶染净之分:如果是希望精进修行、成佛作祖,这个当然是净欲;如果是追求财、色、名、食、睡,这个就是染欲。
第二个是胜解,就是殊胜的见解,对外境起决定性的理解。《显扬圣教论》第一卷上说:“胜解者,谓于决定境,如其所应,印解为体,不可引转为业。”对佛法来说,我们一定要有胜解,才会深信不疑,不然的话,一遇到挫折就会动摇。
第三个是念,对于自己曾经感受和经历过的种种境界明记不忘,历历在目,它能够成为禅定所依。《显扬圣教论》第一卷上说:“念者,谓于串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体,等持所依为业。”“串习境” 就是数数熏习的境界;“等持所依为业”,“等持”就是定,它能够成为修习禅定的所依。我们一直能够保持正念的时候,我们能够入禅定。
第四个是定,是内心高度集中,专注不散,而形成的心一境性的如如不动,这样就称之为定心所。定心所能够为慧所依。《成唯识论》卷五上说:“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智慧所依。
第五个是慧,依于定境,对于种种的事理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起到断疑除惑的效果。《成唯识论》卷五上说:“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能够断疑惑,自己在定之中,对于真理所产生的理解。
五种别境心所,通于有漏位和无漏位。凡夫的五别境的内涵跟圣者的五别境心所的内涵是完全相反的。
一、欲:凡夫的欲,就是希望名利地位,福寿康宁,以世间的五欲乐为欲;圣者的希望是上成下化,自度度他,上成佛道,下度众生,以出世间的菩提涅槃之乐为欲。
二、胜解:凡夫愚迷无智,终日胜解实我实法。凡夫也有胜解,不过他是颠倒的胜解,他执着于万事万物是实在的、是常存的、对这种错觉他很相信;佛菩萨大智圆融,所以能够胜解“无我无法”。
三、念:凡夫内心恒有妄念邪念,对于不如法的事和理都能够明记在心,不忘不失;圣者对于正法、对于真理,恒记心中,不忘不失。
四、定:凡夫因为执着于实我实法,以此为观境,所以他会很拼命地去追逐世间,他也能够很专心去做名与利的事情,这样的定是邪定、无记定。有学的圣者,他以圣言正理为所观境;无学圣者,纯以事理不二的诸法实相为所观境,而达到的不取不舍的心一境性,名之为正定,名之为三昧。
五、慧:凡夫对于外在的一切境界,不如实知,邪见邪解,不顺因果,生我执和法执,起贪、嗔、 痴三毒,所以他对外境的那些种种的分析、推理、辨别,是属于狂慧、邪慧、有漏的慧。这种有漏慧,其实是所知障,能够缠缚有情。世间的那些学者,根本上一开始就错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实法,然后再去辨析它,起一种我慢心,这样反而成为一种障碍。
圣者对于染净因果,诸法性相,能够如实知,也就是知道相有染净,其性平等,迷悟有别,法性一味,众生皆具佛性。所以能够内心如如,而又了了分明,寂照同时,戒定慧三学一体,如是之慧是正慧、净慧(清净的智慧),是出世间的,能够破执断障,成就解脱的无漏慧。
在《大品般若经》第五卷上说:“佛陀十八不共法,与因地的五种清净的别境心所相应。”佛陀十八不共法:有行为不共法六种、觉心不共法六种、业不共法三种、智慧不共法三种,合为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其中觉心不共法六种,就是因为因地修五种清净的别境心所而成就的。
觉心不共法六种是愿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定无减、慧无减和解脱无减。我们相对应就可以知道了,愿无减是由清净的欲心所而成就的,胜解能够成就精进,念心所能够成就念无减,定心所能够成就定无减,慧心所能够成就慧无减,当然最后就能够成就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