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上,地位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故有人拼命的讨好上级,获乎上以求利也。孔子一生没有得到上级的认可,故无官可当。但孔子证明的是: 为官不一定有前程,无官不一定没前程。子曰:“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可能得到民众的充分信任,做起事来很难。孔子这方面的体会多也!
故孔子又曰:“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 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孔子告诉人们,想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用,如果朋友不相信自己,就不会得到上面的支持; 要使朋友相信自己,也有方法,对父母要孝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就不会得到朋友的信任; 孝顺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诚实,如果不能使自己诚实,就不会孝顺父母; 使自己诚实也有方法,显示自己的善良,如果不能显示自己的善良,就不会使自己诚实。
言知善之为善,乃能致诚。诚者修身,为人皆须诚信于身,然后事之有成。在下位不获乎上,获得何也?言下级处下位,不能虚伪讨好上级,揣磨上级,又不得认可,则百姓不支持此种人等。获乎上有道,获乎上级之意,先须有道德,信乎朋友。若无道德,无朋友,无诚信,如何做人,接受的信息皆为扭曲,途穷也。有道德有诚信者,得乎朋友,信乎朋友,有道者也。不顺乎亲,则难于顺乎朋友,言欲行信,达乎朋友,先须问道顺乎?其道不顺乎,其亲难顺乎!其亲若不顺乎,其亲则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做人顺乎亲,必须有道。反于己,身使有至诚,若身不能至诚,则不能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言行欲至诚于身,先须有道,明乎善行。若不明乎善行,则不能至诚于身矣。言行明乎善,始能至诚,终能至诚乎?身能至诚乎?身能至顺乎。亲顺乎亲,始能顺乎朋友其信乎?朋友能得乎自己之情意乎?始得其诚,居其位而达于民,行之为道也。
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因诚身悦,大至诚。诚实是天定的道理,实行这个诚实是为人的道理。诚实的人,不用勉强,任何事皆能处理得当。不用思虑就能言谈合适,举动中合乎中庸之道,这就是圣人。实行这个诚实,必选择善道,而且把握牢固。
君子欲明天之大道,行之大道,必有至诚之心。此乃表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君子当修其至诚之性,是尊天之道而不求其私,至诚而不思自得,若率天之性也。天之道,遵四时而行。人之道,若天道一样,不违规则,尽其心力为至诚,至诚者,其道明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君子也。君子为诚,行天之道,唯君子常自勉,而自行仁善,自得于善,从容于艰难之中而行之于善,以君子之之心和于天地自然,故云君子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君子之道,由学而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坚定而执之行之,自然至诚者也。遇事观亲做事,先修身而有至诚,故此为大至诚也。诚者遵天之道,力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至诚者,广泛地学习,详尽地研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不学习也就算了,学了却不能掌握,不要停止; 不问也就罢了,问了却不清楚,不要停止; 不思考也就算了,思考了却没有结果,不要停止; 不辨别也就罢了,辨别了却不明白,不要停止; 不做也就算了,做了却不彻底,不要停止。别人一次能做好,自己做一百次,别做十次能做好,自己做一千次。谁果真按这个道理去做,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聪明; 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此劝人学诚,修其身也。博学者必至强,择善而做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者,谓身有事,不能常学习,当须勤力学之。措,置也。言学习不至于能,不措,不能置,休也。废,必待能之乃已也。诸事皆如此。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覆审问之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覆慎思之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覆上明辨之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覆上笃行之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谓他人,性善识职敛一学,则能知之,己当百。信用功而学,使能知之。言己,加于心,精勤之多,恒有百倍于他人也。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果,谓果决也。若决,能为此有百倍用功之道,识虑虽复愚弱,而必至明强,此劝人学诚其身也。
古人之结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之清纯而见之自由也,至诚而明德,乃君子之性。由明德而至诚,乃贤人学以知之也,有至诚则必有明德,有明德则必有至诚。
自诚至诚也,天性至诚之君子,或学而能网,虽异功用,则相通。自诚明,谓之性,言天性自诚者,清纯自由也。言由天性至诚,而身明德,此乃自然天性如此。故谓之性,自诚明,谓之教,言学而至诚。人清纯聪明,勤勉力学而至诚,非由天性,而由教习使然,故云谓之教。
言则自诚明谓之性,君子之德也。自诚明谓之教,贤人之德也。诚则明矣,言君子天性至诚,则能有明德,由致诚而致明也。不诚者,可有小得,但最终什么都得不到,明则诚矣,谓君子由自身聪明,又勤学乃至诚,故云: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大道可行也。
故华夏文明强调,“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尽性者,为顺理之所为也,使不失其所,赞助也,育生也,助天地之化育。古人谓君子受命,为天下百姓做事,明天下至诚也。明天下之至诚,君子之道也。唯天下至诚者,谓在天地中间,诚信而为君子也。
君子做事为能尽其性,以其至诚,行诚信在天地之间,故被人尊重。以尽其性,则能尽其人性,与万物之性相和谐也。君子尽其所能,尽人之性,则能尽万物之性,故能赞助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矣!诚者遵天之道,又如大地一样尽至厚至诚之情,由神妙而言化育,化育生万物,见天地之道永恒之长也。
诚也者,“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自明诚者,致也。曲,犹小小之事也。不能尽其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形,谓人见其功也。尽天性之诚,人之难也。着形之大者,明著之显者也。动,动人心也。爱,改变恶为,改变恶人,善者也。爱之久,则化而性善也。
做人当知晓,贤人习学而至诚,为何云致曲。曲,谓细小之事。言贤人致行细小之事,又仅能尽性于细小之事,又能至诚有功业也。诚则形,形则著。诚者,又谓不能自然至诚,诚由学而来,故学则见诚者其功业也,乃为诚则形也。初有小形,后乃大而显明,故云形则著也。若天性至诚之人,不能见其功,则不形不著也,则诚不明也。著则明,明则动。由著故显明,由明能感动于众,众则使天下变化也。
动则变,变则化育。既感动人之心灵,又变天下为善,变而既久,感至于化。化恶为善,化邪为正,化恶人之转变,回归善道,无复为恶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也,唯天下学至诚之人,乃能化恶而为善,改移旧俗,为天下文明也。天下为善,人与天地相参矣,善乃人之所求也。
自诚明,不诚不能尽其性,故而有至诚,至诚至于有义焉。人不求至诚,不能做事善始善终也,不能尽物性也。君子做事能致于细小之物,必得其理,必得其功用也。诚彰则善,功用见于水到渠成,人见其至诚之妙也。天性至诚神妙,不学者不知其神妙,不见其神妙。见之者,见至诚之大焉。由微而后大,变于无形之中,则人性向善也。
货力为己之社会,有人在官场上行贪腐之道,伪君子也,贪官也。故《中庸告诫:“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 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人在世上,不可欺骗,其行为必留踪迹,可以前知。天下欺至诚者,前亦先知祯祥。贪官污吏之行为其邪也,贪者谁人不知?诚之者又谁人不知?诚能前知,事发之前有判断。贪者骄横,诚者岂能不识之。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此有至诚之人,可以预知前事,此至诚之善也。诚者亦善学,又强化至诚,故云:“自诚明,谓之教,是贤人至诚,君子所求也。君子具有至诚之心,行亦不欺。国家繁盛依赖这样的君子,有祯祥之行为。君子为善也,以至诚之心,行天之道也。《诗经-大雅-文王》:“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祯。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说文》云:“祯祥者,言人有至诚。”天地不能隐,如文王至诚,招赤雀之瑞也,使周王朝得以兴盛。善,何得入国,吉凶先见。《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周朝的建国精英们,气略宏大,有贤者奉献智慧和力量,建设国家。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妖孽,贪官昏官也,贪官污吏危害国家,任何时代都有这种背弃诚信的人。恶人当官,他们同妖孽一样坏。屈原《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狶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屈原笔下的贪官是妖孽,妖禽虫蝗之怪也。古人占卜,以求发现妖孽,保人类之幸福也。祸,谓妖孽行妖作怪。福,谓祯祥,有君子贤人为百姓做事。祸福来时,各有预兆。
故至诚如神者,言至诚之道,预知前事,如神之微妙。古人云至诚如神也,虽然社会上也有小人行妖,但小人则无人认同。小人无路,君子行大路。君子至诚,至诚则国之将兴,祯祥可知,所兴得国,家亦兴盛也。至治之德,治乱世,把行妖作孽的人打入魔窟,还社会以安宁。
诚者自诚也。而道自得道也。人能有至诚之德,则自成其身。诚者自成也,若人有道,艺则能自道,达于己。故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有至诚,则能兴万物为始终。若无至诚,则不能成其物。若为官者无至诚之心,则不能管理天下万事万物也。若有小人发财不致诚,则不能成其务,小人无诚,不能成大事也。
《中庸》强调:“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 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人能至诚,所以自成也。有道艺所以达到也,创造万物万物人之所需,亦有不足。满足物之所需,有人为邪,有人为正,有人至诚,唯君子以诚为贵,以至诚成己,见其仁,道立以至诚,成物则知人德善而生,外内所需,亦由德而考之,得其时而用也。
做人当求至诚,至诚之人方能成事,方能成物,不求自成而成也。君子有至诚之心,对万事万物则能以至诚之心对待,而能成大事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若能成就自己,身则仁道兴立,故云成己,仁也。若能成就外物,则智力广远,见其智也。人性之德,言诚者是人,五性之德,仁义礼智信,皆犹至诚而为德,人之宗旨。
至诚合内外之道,至诚之行,合于内外之道。无问内外,皆须至诚于人事。为人者,言之有外有内,于万物之言外内,犹上下,上谓天,下谓地,天体高明故为外,地体博厚闭藏,故为内也,至诚又合于地之道也。至诚者时措之宜也,合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得其时而功业成也。
君子言至诚之德,“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征,见其效验也。至诚之德,既远播四方,又见其博厚高明,征以见国之强大也。至诚之德之所用皆,无有止息,故能久远博厚,高明以配天地也。不息则久,以其不息能长久也。久则征,效验也。以其久行,故有征验。征则悠远,既远且长,事有征验,则可以长远也。
悠远则能博厚,“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有悠久,必有至诚之德,既至博厚高明,配乎天地,又欲其长久之行也。悠远则博厚,以其德见其长远,无所不周,故博厚也。养万物博厚,则功业显著,古时见中国产业强大,今天又是制造业全球第一,方显高配明也。博厚所以载物,以其德,博厚所以覆载于物,力量之所覆载也。高明所以覆物,以其功业高明,所以覆于万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以行之长久,能成就于物,而不求一时之利,求至诚至德也。博厚配地,言君子之德博厚,与天地相合,与天地同功载物也。高明配天,言有为之君子功业高明,配于天见其功高且明,光照天下。悠久无疆,疆则有穷,而德则无穷,覆载又能长久,所以无穷悠久。悠远而又悠久,又在博厚高明之上,德之悠久、博厚、高明,故天地可章也。
天地含章,“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至诚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见君子之德如此博厚,高明悠久,不见所为而功业彰显,不见动作而万物改变,无所为而道德成就,天地之道可受之无穷也。君子之德,能同于天地之道,欲寻求所由,可一句之言,而能尽其事理,由于至诚而一言而尽也。